千行百业看央企|自强争先掌握主动装备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16 15:27:35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举行。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改革动力。

  当前,中央企业正在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聚焦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着力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的引领作用。小新持续为您推出“千行百业看央企”系列报道,聚焦电网、发电、油气、通信、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关键性行业,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透视趋势、扫描全局。今天为您关注装备制造领域,带来第三篇报道《自强争先掌握主动,装备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

  战机巡天、钻探入海、盾构遁地、高铁飞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国产化、自主化程度显著提高。

  2018年9月26日,习考察中国一重时指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

  “重中之重”,字字千钧。这深刻阐明了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分量,也流露出的殷殷关切。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面对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中央企业始终牢记嘱托,以实干作答,以创新添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始终关心装备制造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他进工厂、下车间,从指出“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到强调“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习擘画的蓝图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实践正不断升华。

  金沙江上,江水奔腾而过;白鹤滩畔,轮机日夜转动。来自白鹤滩水电站的“绿电”穿行千里,经由特高压工程“闪送”至千家万户,连接起东西部绿色发展的强劲脉搏。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2021年6月28日,习在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贺信中这样点赞。

  作为水电站的核心设备,水轮发电机组迈入百万千瓦级,并非中小型机组的简单放大,而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全面研发与应用,研制与安装难度远大于世界在建和已投运的任何机组,被誉为世界水电行业的“珠穆朗玛峰”。

  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前,我国还不具备单机容量35万千瓦以上水电机组的制造能力。如今,在中国三峡集团、哈电集团、东方电气等中央企业的持续努力下,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并完全由中国企业设计、研发、制造、安装和运维。建设者们用科技创新摆脱了“卡脖子”困境,在白鹤滩畔实现了中国水电技术装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能源安全事关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也是要把能源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继2台自主研制的“中国争气机”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代号G50)先后投入商业运行,近日,东方电气自主燃机系列化研制的第二个型号产品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代号G15)也迎来总装下线。

  燃气轮机是涉及国家能源的战略性产业,是现代工业的“心脏”。G50的研制历时十三载,解决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到了G15项目,从启动到下线年。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不久前,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突破了万米大关。

  近年来,油气发现重大战略性突破基本集中在深层、超深层或深海。随着油气勘探越来越深,配套工程技术也越来越难,我国石油核心钻井装备技术也在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取得突破。

  2023年,伴随中国石油旗下宝石机械公司自主研发的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研制成功,两口万米科探井先后在塔里木、四川盆地鸣笛开钻,开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地下万米“长征”;2019年5月以来,由吉林大学联合东方电气旗下四川宏华集团共同研发的中国万米大陆科学钻探专用钻机“地壳一号”,已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成5口井深超8000米和1口井深超9000米的油气钻井工程一系列国产“钻探重器”陆续问世,支撑了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等重要增储上产地区的超深层勘探开发。

  走进我国最大的盾构机整机企业中国中铁旗下中铁装备的总装车间,出口新加坡泥水平衡盾构机“中铁1238号”的盾构机刚通过客户验收,正在拆机。上万个零部件拆分后,经陆运、再走海运,抵达新加坡项目现场。十多年前,这些关键零部件还都要依靠进口,如今,随着持续攻克盾构机关键部件“卡脖子”问题,中铁装备盾构机整机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盾构机被称作“工程机械之王”,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也是挖掘地下空间、畅通路途的最佳帮手,我国90%以上地铁隧道,以及穿越大江大河的隧道大都采用盾构法施工。从基础材料、元器件,到关键部件、整机,串珠成链,我国盾构机产业链不断完备升级。如今,中国盾构机占据了90%以上的国内市场、近70%的全球市场,我国盾构机上下游企业已经有上千家,仅中铁装备盾构机订单总数超过1700台,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

  广东珠江口盆地海域,高338米、重3.7万吨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稳稳托起海上“油气工厂”。为了解决超大型深水导管架的柔性变形难题,海基二号首次大规模采用了湖南钢铁集团国产高级别超高强度钢材。2万吨高强度海工钢,让海基二号瘦身5000吨,降本1亿元。

  作为现代工业的骨骼,钢铁始终承载着时代的“重量”,也随着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在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海一号”等多个“超级工程”中,不同性质的钢材构筑起大国腾飞的“钢筋铁骨”;在新能源汽车、高铁、电力、船舶、家电等民生领域,中国宝武的汽车用钢、硅钢、0.015mm“手撕钢”等自主研发的战略性产品,也正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电科研发团队剑指“中国芯”制造中的关键一环离子注入机,经过上千次工艺验证、连续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目前,自主研制的多型离子注入机正服务于行业一线头部企业;

  中国船舶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相继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集齐造船业“三颗明珠”,成为可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国家,自元旦首航以来,爱达魔都号已服务了超过15万名中外游客;

  中国中车先后突破悬浮导向、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的世界首套设计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是目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属于面向未来的技术储备

  2018年9月,习在中车齐车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齐车要乘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永远掌握主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当前中央企业“掌握主动”,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法宝。

  想象有这样一个工厂:即便不开灯也可高效运转,这里几乎看不到人,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员工”24小时在岗。在激光雷达、无线数传、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加持下,机器人们能游刃有余地穿越“眼前的黑”,完成各项精密作业。

  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宝武旗下宝钢股份的“黑灯工厂”上演。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以往被贴上“傻大黑粗”标签的钢铁行业,也充满了“科幻感”。

  数智转型,并非只体现在设备与形式上,更是切切实实落在生产经营“账本”上。中国一重“轧电数字化样板车间”二期项目,将“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生产效率提升20%-30%;哈电集团建成的国内首个高压电机数字化装配车间,生产效率提升35.3%、产能提升56%、人员减少22.2%;东方电气行业首个定子冲片“绿色无人车间”,年产量由原先的9000吨提高到1.2万吨,人均产出提升620%,整体节约能源消耗30%;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正在操作的“大型铸锻件工艺技术及质量控制智能专家系统”为国内首创,建成使用后可降本5000万元以上在中央企业生产一线,这样“加加减减”的变化正在发生。

  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指引下,哈电集团已建成2个数字化车间、2条数字化生产线个数字化生产单元,生产效率效能提升愈发明显;东方电气已建成20个数字化车间,其中定子冲片“绿色无人车间”、叶片“黑灯产线”、汽轮机总装等一批数字化车间已成为“智能制造”亮丽名片;中国宝武打造的以“黑灯工厂”“大规模集控中心”“设备远程运维”为代表的新型应用场景,实现了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钢铁业深度融合发展,全球首套智慧高炉运行平台建成投运,开启数字高炉新时代。

  数智转型,并非只服务于工业生产,也正在为人民群众生活赋能。上个世纪50年代,国机集团中国一拖研制的新中国第一台大功率履带拖拉机“东方红”,开启了“中国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时代”。如今,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大模型应用等先进信息技术,同属国机集团的国机数科自主研发的农机e通平台,又开创了农机预约“线上下单”新模式:农户只需在微信小程序下单,就能在农忙时节预约农机手上门服务。

  农机e通是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的移动端应用,可实现全国范围内农机位置可查、农机状态可知、农机调度指令可达。今年4月上线运行以来,平台已接入农机终端设备91.7万台。

  顺应数字化转型这一全球趋势,中央企业将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助力催生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

  习指出:“要发展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于一身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各国都在进行前瞻性谋划布局,我国也在积极探索。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通过指导相关央企系统摸清产业链基础底数,完善形成多套产业链图谱,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多项举措,夯实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航空工业集团已培育近10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打造重要装备原创技术策源地、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有力支撑载人航天、深海探索等国家战略任务;中国电科旗下电科装备抢占技术先机,开辟微系统新赛道,加速打造微系统制造全产线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已成体系布局PVD、ECD等微系统关键核心装备;哈电集团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2023年围绕产业基础再造投资额同比提高51%,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同比提高328%;中国电气装备深化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围绕高端电工材料与工艺、设计与仿真基础软件、绿色与数字化升级等设立9项攻关任务,启动绝缘、电磁、材料等核心领域10项基础实验平台建设,不断突破特高压产品安全短板和瓶颈技术

  面向未来,立足于国家所需、产业所趋、央企所能,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国务院国资委着力激发产业发展动能,先后启动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牵头制定关于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行动方案,引导央企转换发展思路、突破路径依赖,坚持长期主义、稳定投入,加大关键领域投资布局力度,锚定产业结构优化、关键核心技术托底保障,制定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本文由:金年会重型设备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