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公司围绕年度经营目标,依托全产业链和产品技术优势,持续努力开拓市场,提高产能,突破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稳健增长的良好态势。主营业务收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新增订单、产量均快速增长。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因上年同期计入非经常性收益政府补助较高而同比略有下降。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24.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45.3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7.04%,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2021年度获得的计入当期非经常性收益的政府补助金额较高,对当期净利润增长的影响较大(具体情况为,2022年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2,226.46万元,2021年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4,655.19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818.91万元,同比增长45.12%;主营业务毛利率42.40%;整机产量230台,同比增长45.57%;报告期新增订单同比增长30%。
公司坚持以进口替代为核心,在深化与原有客户的合作、在航空航天领域做深、做强的的基础上,着力开拓新领域、新客户和其他工业领域。2022年度,公司在海外订单、新能源汽车、能源、刀具、机械设备等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2022年,公司拓展海外销售渠道,打开欧洲及亚洲市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产品实现出口,且出口订单快速增长。2022年公司出口订单产品包括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等多系列产品。
2022年,公司积极开拓各领域新客户,除了增加典型的军工及军工配套领域众多新客户外,在能源、刀具、汽车等领域均同步取得新进展。
汽车领域是机床重要的下业,与机床行业联系紧密。随着新能源汽车形势高涨,机床行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公司通过经销与直销综合布局,有效拓展了汽车领域的众多客户。在电池电机壳体、转向架、前后桥、变速器壳体等新能源汽车加工领域均实现了业务拓展。
能源领域升级与转型为五轴机床提供了进一步的应用潜力,例如风电、水利行业中压缩机、泵类、齿轮等核心部件加工及石油开采井下高压喷射相关轴类部件加工等。公司在国内多个区域拓展了能源领域的优质客户并达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刀具行业是机械制造行业和重大技术领域的基础行业。由于数控刀具的材料一般采用硬质合金、高性能高速钢和超硬材料,磨削成为数控刀具的主流加工工艺,公司高磨削刚性、高稳定性的五轴工具磨削加工中心可用于各种铣刀、钻头、铰刀、丝锥等精度高,形状复杂刀具的加工。2022年公司在加强与原有重点刀具领域重要伙伴合作的基础上,又拓展了众多该领域新的合作伙伴。
随着国内高端制造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相关专业人才出现短缺,国内各高等专业院校通过引进高端五轴数控机床、建立实训基地,以系统化课程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核心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公司作为拥有全产业链的五轴机床制造商,拥有多年与高校合作的经验,报告期内,公司为多所院校提供了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等多款设备,助力数控领域高技术人才培养,帮助院校更深入的了解五轴数控编程和系统操作、以及机床结构设计、电主轴,直驱转台等核心技术,同时将科德数控品牌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操作培训前置到各院校,为品牌推广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与原有客户的合作,不断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和解决方案的能力,jinnian金年会官网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2022年,公司新增订单中高端数控机床产品复购率约为40%。
报告期内,公司推出四款新产品KTM120五轴联动卧式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德创系列KCX1200TM五轴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德创系列DMC50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以及KBTG1000高速叶尖磨削加工中心。
KTM120五轴联动卧式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对标奥地利WFL产品,销售单价高,首发即与某飞机起落架生产厂商达成合作,实现销售。飞机起落架为航空领域加工难度最高的零部件之一,国内同类型加工设备依赖进口,该产品未来在大飞机领域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德创系列KCX1200TM五轴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可满足医疗、新能源汽车、模具、风电、航空航天等行业零部件加工需求。该产品首推即与核设备领域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用于核设备的开合螺母等零部件加工。德创系列DMC50五轴立式加工中心,适用于航空航天、刀具、精密模具、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零部件的高效高精度加工。KBTG1000高速叶尖磨削加工中心,该产品围绕航空发动机整体叶轮、叶盘(轴流式)的高效、高精自动化加工需求,主要用于航空发动机、船舶发动机的转子叶尖的磨削加工。
截至本报告发布日,上述新产品均在航空、航天、兵船核电、汽车及海外市场形成批量化订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进行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总额11,437.8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6.26%。公司新增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7项,获批中央财政资金4,132万元,新增主持承担省级项目1项,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60万元。新项目涉及高速桥式五轴龙门加工中心、五轴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等设备研制及转台、摆头、电主轴等关键功能部件的性能提升和工程化应用验证。
产品布局全面、高度自主可控、持续创新能力是公司的优势所在。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四款新产品的研制并投向市场,包括KTM120五轴联动卧式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德创系列KCX1200TM五轴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德创系列DMC50五轴立式加工中心、KBTG1000高速叶尖磨削加工中心,其中高速叶尖磨削加工中心为公司在原有四大通用机型和两大专用机型基础上,又一新增专用机型。
报告期,公司新增授权专利5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7项,国内发明专利6项。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授权专利251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93项,国际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39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60项、作品著作权3项。公司累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4项,行业及团体标准10项。
报告期内,随着公司自制五轴加工中心,并外采卧加柔性制造线、龙门生产线、卧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进一步提升功能部件机械加工能力。公司整机产能稳步提升,2022年整机产量达到230台(含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五轴工具磨削中心等多型号多规格产品),同比增长45.57%。
报告期内,公司启动并完成了2022年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工作,非公开发行股票2,457,757股,发行对象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募集资金人民币159,999,980.70元,新增股份已于2022年7月29日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完毕股份登记手续。
本次发行为公司实现国产高端装备快速发展和扩大应用注入了资本力量,进一步加快推进产能建设,将有助于为航空、航天、军工、能源、汽车、刀具等诸多领域提供更多“中国制造”的高端装备。
公司始终致力于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突破、设计创新、精细制造及标准制定,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能力达成公司“进口替代”的重要既定战略目标。公司的主营业务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以及柔性自动化产线。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系列化五轴立式(含车铣)、五轴卧式(含车铣)、五轴卧式铣车复合、五轴龙门四大通用加工中心和五轴工具磨削、五轴叶片机、高速叶尖磨削中心三大系列化专用机床以及服务于高端数控机床的高档数控系统,伺服驱动装置、系列化电机、系列化传感产品、电主轴、铣头、转台等关键功能部件。
在产品布局全面的基础上,公司除面向军工领域打造的高端KD系列外,针对民用领域的加工要求,研制了高性价比德创系列,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同时,公司提供柔性自动化产线业务,即以高端数控机床为核心,整合夹具与刀具方案,配以自动物流系统、仓储系统等,依托计算机管控,将多种生产模式结合,可实现多品种产品的柔性化、自动化生产。具备设备利用率高、产品应变能力强、产品质量高、生产效率高等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大量依赖进口,主要原因是其研制需要具备一流的精密机床设计和制造技术,并与尖端的数控技术密切配合方可实现,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形成难度极大。不同于传统数控机床产品,公司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产品具有支持空间复杂特征加工能力的优势,更易于实现多工序复合加工,具有更高的加工效率和精度。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积累,形成了高档数控系统技术,通用、专用五轴数控机床技术,直驱功能部件技术,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技术,高性能传感与检测技术,高性能高速/低速力矩电机技术、高性能电主轴电机技术等核心技术能力。
公司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产品主要服务于当前高速发展的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复杂、精密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是加工叶轮、叶盘、叶片等透平机械类零件的必要途径。此外,在发电设备核心零件、硬质合金刀具、石业、精密模具、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民用产业亦有诸多成功案例。公司自研自产的数控系统和力矩电机、主轴电机、伺服电机、电主轴、激光干涉仪、激光对刀仪、编码器、转台、铣头等关键功能部件产品均属于高档数控机床装备的核心关键部件,直接决定了高端数控机床产品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和盈利能力。近年来,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均已实现对外单独销售。
售前技术服务与售后维修服务也是公司的重要竞争优势。公司通过售前技术支撑,为用户定制全套的加工工艺方案、试加工及交钥匙工程来促成销售成单,与客户建立稳定、紧密、长久的合作关系。公司的售后服务支撑,得益于公司较高自主化率与本土化优势,较国际数控机床企业的跨国售后服务具备更快的响应速度与更低的服务成本。售前和售后人员掌握了最前沿的市场信息,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收集新方向、新工艺以及产品的改进意见并及时反馈回研发体系,形成公司产品品质的控制闭环,实现产品的良性迭代升级。预计,未来售前、售后服务等配套业务也会进入快速增长期,能够为公司贡献更多收益。
公司主要产品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档数控系统类产品、高端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能够实现对航空、航天、兵器及民用领域等高端装备制造中的多种类型产品的研发制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口替代”能力强。
高档数控系统是高端数控机床的控制核心,其中GNC系列高档数控系统实现了GNC60/61/62的数次迭代,GDU系列伺服驱动器实现了GDU/GDUA/GDUB/GDUC的数次迭代,达到了国外先进产品的同等水平,同时产品的开放性、适配性较强,是公司高端数控机床的重要核心零部件。公司自主研制的高档数控系统,因其优秀的设计架构及丰富的功能,为公司各类型高端数控机床的应用及新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具备自主开发高档数控系统的能力,也是国外许多高端数控机床研制企业的重要战略布局方向。
公司的高端数控机床产品包括四大通用加工中心(五轴立式、五轴卧式、五轴卧式铣车复合、五轴龙门加工中心)和三大专用加工中心(五轴工具磨削加工中心、五轴叶片机、高速叶尖磨削中心),共计七大系列加工中心产品。在产品布局上,既有面向军工领域打造的高端KD系列,又有适用于民用领域的高性价比的德创系列。产品线覆盖了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大部分加工类型、尺寸规格的高端数控机床产品且产品的各项性能同国外先进产品基本相当,因此能够满足于航空、航天、兵器、能源、汽车等多数高端制造行业的多类型、多尺寸规格的部件加工需求。
公司的关键功能部件产品包括系列化电机、系列化传感产品、电主轴、铣头、转台等,关键功能部件产品已全面应用于公司各类型高端数控机床产品中。得益于具备对关键功能部件产品自主研制的大量技术积累,使得高端数控机床整机产品及关键功能部件之间协同研发适应性、响应速度优势明显,为公司产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可同时作为单独产品服务于航空、航天、军工、机械设备、机器人、自动化等领域。
为满足用户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柔性化等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公司向用户提供完整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解决方案,方案涵盖高端机床整机、夹具、刀具、工艺方案、物流系统、仓储系统、生产管控系统等在内的完整交钥匙生产线,方案具备较高的国产化率,能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加工等诸多领域,实现零件从毛坯到成品的柔性化、自动化制造。
综上,公司的主要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能够实现对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中的多种类型产品的研发制造,从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到高端数控机床整机自主可控,“进口替代”能力强。公司的主要产品种类规格丰富、布局较为全面,在国内高端机床制造领域具有鲜明的特点,形成了一大批以“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关键零件加工成功案例,得到用户好评。
公司的采购模式主要包括采购策略制订和供应商管理两大环节。公司依据生产及研发计划实施计划性采购。具体模式如下:
(1)多家比价议价:公司选择在《合格供应商列表》范围内的供应商,进行多家比价、议价,以保证采购物料的最高性价比和合理采购成本。公司通过加强对金属及非金属材料和零件制品、电子元器件等主要原材料市场的持续跟踪、深入分析,公司依据生产及研发计划制订采购计划、调整波峰与波谷期间采购规模,最大程度地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2)集中采购、战略合作:针对交货周期较长的产品,公司采取集中采购策略,该类物资的采购由公司资材部门负责;针对重要供应商,公司采取战略合作方式,以保证主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与品质稳定。
公司产品的特点为通用化平台上体现定制化功能,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公司总体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订单合同为依据,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编制工艺路线,结合交付计划和生产能力组织生产。对其中的标准组件,以市场预测及历史同期订单趋势为依据,进行适度预投产。
在生产组织方面:公司一般按照“以销定产,保持标准组件合理库存”的原则,根据销售计划及实际销售情况,编制生产计划并下达生产车间组织生产。对于定制化程度较高的产品,由于不同的用户对产品的配置、性能、参数等要求存在差异,公司将客户的定制要求下达到研发中心进行设计开发,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销售合同,进行备货、生产。
在生产作业方面:生产部门严格执行设计部门及生产技术中心确定的工序控制要求,执行生产计划。质量管理部根据产品性能要求和相关工艺设立关键控制点,并制定控制项目及目标值,监督生产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工艺要求和作业指导。
公司将部分非核心工序、非核心零部件委托给外部单位进行加工、生产,外协加工费用占当期主营成本的比例均较低。外协加工价格主要基于加工难度、加工成本等因素,经比价和协商确定。
首先,公司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及优势,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开展用户行业分析,通过与龙头用户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加深对高端用户需求的理解,准确定义产品,与用户合作开展工艺验证,快速迭代、加速产品成熟,逐步形成应用示范,扩大形成优秀案例,在目标行业中扩大良好影响,形成对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的影响辐射,加速在市场中形成良好的用户口碑;其次,近年来公司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数控机床展览会(CIMT)、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中国台湾机床展览会(TMBA)、俄罗斯国际机床展览会(METALLOOBRABOTKA)、重庆立嘉展会、青岛国际机床展、CIE工业博览会、深圳大湾区博览会等各类国内外专业展会,集中发布新产品、新技术,展示大量应用案例,向目标用户定向发邀请函,与目标用户开展技术交流。同时,公司积极在相关行业权威杂志上刊登论文或新产品信息,扩大公司在业内的影响力;并通过新媒体拓展业务,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
目前直销市场按地域划分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东北区,并按其市场成熟度情况进行区域管理,各区域分别设置一名大区销售总监。
直销模式以售前技术能力为支撑,通过为用户定制全套的加工解决方案以及交钥匙工程来促进销售成单。售前技术部为用户制定工艺方案及样品试制,公司工艺技术输出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客户黏性,促进成单。除了有效推动销售工作外,同时也掌握了最前沿的市场信息,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新方向和新工艺,并向公司研发系统及时反馈,从而推动产品技术提升。
同时,公司建立培训体系,通过多渠道的培训模式服务用户,解决了客户“五轴技术入门难”、“高档机床用不好”的现象。
公司售前技术服务模式是公司销售的核心竞争力,相较于境内市场的国外厂商具有显著优势。
目前,公司的经销模式以报备项目、买断模式为主。经销商主要角色在于获取用户需求,并向公司销售部门进行项目报备;在获取信息后,协调售前支持人员跟进项目并进行方案设计、试加工等环节;授权经销商投标,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公司与经销商签署合同,经销商与终端用户签署合同。公司优先选择具备国外知名五轴机床品牌销售经验及精通用户行业工艺的经销商。
公司具有完善的研发体系以支撑公司整体的产品研发工作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在整个公司层面,研究院、设计院与生产技术部及市场部、资材部、生产和品质等各部门构成了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由市场部提出产品开发需求,研究院及设计院完成立项、产品研发设计、工艺开发并打通了产品的试制及测试流程。生产和品质部门从工艺开发阶段开始介入新产品生产的技术准备,保证产品的生产技术资料顺利转入生产系统。资材部门配合产品开发,负责各种原料和设备采购。
公司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分为立项、设计、试制、结项四个阶段,产品量产后,研发部门还将协助生产部门对量产产品进行持续改进。
公司制定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控制程序,清晰定义新产品开发与设计管理的流程,明确立项阶段、设计阶段、试制阶段、结项阶段等工作流程,过程监控伴随全过程保证项目管理进度和工作质量,有效地控制研发成本,确保产品能满足立项目标和客户的相关要求,并同时保证产品满足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公司是从事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高档数控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极少数自主掌握高档数控系统及高端数控机床双研发体系的创新型企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342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年修订)》,公司主要产品符合目录中“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2.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之2.1.4智能加工装备”。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专门用于加工复杂曲面的机床,具有适用范围广、加工质量精、工作效率高等优点,被认为是航空航天、船舶、精密仪器、发电等行业加工关键部件的最重要加工工具。根据QY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市场销售额达到67.55亿美元,此后将逐年增长,预计至2027年将达到138.35亿美元,2020-2027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79%;2020年国内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市场规模为6.65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9.85%,预计至2027年将达到15.89亿美元,届时在全球市场占比将达到11.49%,2020-2027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25%,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市场。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研制需要具备极强的精密机床设计和制造技术,并与尖端的数控技术密切配合方可实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难度极大。我国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能够实现自主研制和生产的国内企业较少,国产产品供给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内市场主要由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工业国家拥有上百年机床生产经验的跨国公司所占据。但是,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一批包括公司在内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企业,其产品逐步得到市场认可,逐渐形成进口替代趋势。
公司是国内极少数的具备高档数控系统及高端数控机床双研发体系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多年来的持续研发创新,形成了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档数控系统类产品、高端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产品布局。能够实现对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中的多种类型产品的研发制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口替代”能力强。公司的主要产品种类规格丰富、布局较为全面,在国内高端机床制造领域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国际上先进的高端机床企业如美国哈斯、日本大隈、马扎克、发那科、德玛吉、意大利菲迪亚等均不断延伸自身的技术链和产业链,采用个性化的数控系统和部分自主研制的关键功能部件,部分企业的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也对外销售,此种经营模式既保障了产品安全可控的同时又具备了更高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公司已经建立起的全产业链、全人才链、全技术链发展模式,能够推动公司自身产品技术不断迭代提升,为公司产品对标国际先进产品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能够保障公司自身产品技术安全及国家高端装备工业产业安全,为解决高端装备领域部分“卡脖子”问题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国内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不足10%,进口替代空间巨大,但国内开展高端机床业务的企业数量及产销量仍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而且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仍以进口为主。随着国产高端装备的快速发展,对国产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需求不断提升,公司能够向国内企业提供得到应用成熟的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同时可以满足各类定制化需求。公司能够与国内机床制造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为国产装备提供优质国产化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解决方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促进国内机床行业创新提升。
公司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9项,其他国家及地方研发项目17项。公司累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4项,行业及团体标准10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93项、国际发明专利13项。公司自主研制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多项属国内首台套,对中国高端数控机床领域数控核心技术突破起到了一定引领作用,对实现公司“进口替代”的战略目标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根据《2021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的数据,2020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年报统计中生产加工中心产品的企业共45家,包括济南二机床、沈阳机床、秦川机床(000837)等国内大型国企及可比上市公司日发精机(002520)、海天精工(601882)、国盛智科等,所统计的企业基本涵盖了行业内大多数国内的重点、大型加工中心制造企业。
从协会统计的销售数量角度来看,2020年公司销售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占比为13.62%;从销售金额角度看,公司销售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占比为22.24%。无论从销售数量还是销售金额角度看,公司销售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市场占有率处于较高水平。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我国数控机床市场规模未来将稳定较快增长,到2024年将达到5,728亿元。
工业上需要加工复杂的曲面,舰艇、飞机、火箭、卫星、飞船中许多关键零件的材料、结构、加工工艺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加工难度,用传统加工方法无法达到要求,必须采用五轴联动、高速、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才能满足加工要求。
随着汽车轻量化趋势,传统由多个零件组成的部件向单一零件整合,零件加工特征由平面转向空间,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汽车零部件加工装备供应商包括格劳博、马扎克、德玛吉等大量采用五轴机床组建生产线)新业态——由仅完成单一工序的单体机床向完成多工序的柔性制造单元的需求转化
柔性制造单元是为满足多品种、小批量零件高效加工,以单台或多台五轴加工中心或复合化加工中心配合小型自动化物流装置组成的制造单元。
随着下游生产企业竞争加剧以及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以及劳动力短缺情况愈加频繁,开始导致更多无人化或少人化制造系统的出现,下游客户对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响应加工市场的柔性制造单元需求将上升。柔性制造单元将以“数控机床+小型物流装置(工业机器人、自动交换托盘库、桁架机械手等)”成套设备出现,及时解决劳动力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的痛点,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
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数控机床企业只专注于生产某一领域的机床产品,并不具备提供自动化生产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近年来,下游企业对机床供应商提出了新的需求,趋向于与具备成套的设备生产能力、提供全套解决方案或承担更为复杂的工程总承包项目能力、自动化系统改造能力的供应商合作。拥有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线“交钥匙”工程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将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生产需求,进而提高客户黏性。此外,国家和地方政策对制造业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建设的鼓励也必将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向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案提供商转变。
公司掌握主要产品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的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依靠完整的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在持续高强度自主创新的支持背景下,形成及掌握了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包括高档数控系统技术、通用五轴数控机床技术、专用五轴数控机床技术、直驱功能部件技术、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技术、高性能传感与检测技术、高性能低速力矩电机技术、高性能高速力矩电机技术、高性能电主轴电机技术等,实现了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产品的功能、控制精度和加工效率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对公司实现“进口替代”的战略目标起到了核心作用。
报告期内,公司在原有的四大通用技术平台和两大专用技术平台的基础上,持续深耕研发。为推动航空产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提升国产航空发动机性能,实现使用国产工业母机加工航空发动机的转子叶尖,公司成功推出高速叶尖磨削中心技术平台,形成高速叶尖磨削加工中心专机。公司围绕核心技术领域的通用机型及高端数控系统技术,新增国际授权发明专利7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要针对五轴卧式加工中心、五轴翻板铣加工中心及GNC6X系列数控系统的技术迭代。
在基础共性技术方面实现多方位的改进与提升:1、应用于数控机床电主轴的高速电机转子超高过盈量锥形胀套安装工艺取得了突破,成功完成工艺验证;2、对应用于数控机床转轴的力矩电机进行提升设计,已完成三种机型力矩系数提升1.5-2倍,可有效降低机床的功耗;3、进一步开发适配各类机型的高级测量循环功能、附加功能、自适应加工检测功能;4、升级数控系统控制器硬件平台,大幅度提升系统计算能力和通信效率,丰富通信接入种类;5、提供对叶尖磨、刮齿、多通道联动等特种机床的工艺支持,提供精优曲面工艺包,提升五轴加工精度及效率,扩展对刀仪等周边设备接入能力,丰富轴调试功能;6、开发新一代伺服电流环软硬件技术,降低了终端控制振动及随动误差,进而提升工件表面加工质量;7、在位置反馈环节,升级了正余弦信号细分算法,有效的降低了电机转速波动,提升了主轴加工效果;8、设计了新的轨迹优化和速度规划算法,进一步提升高速高精曲面加工性能,满足复杂曲面的加工需求,充分发挥机床的机械性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复杂曲面的加工。
核心技术的不断优化与改进,充分巩固了公司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已拥有专利251项,包括发明专利106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3项,国内发明专利93项)、实用新型专利139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0项,商标57项,作品著作权3项。申请中专利226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87项,国内发明专利13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专利5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7项,国内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新增申请中专利9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65项,国内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2022年2月,公司自主可控的平台化高档卧式五轴加工中心荣获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2021年‘科创中国’榜单-装备制造领域突破短板关键技术”奖项;2022年10月,公司《系列化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性能高可靠性伺服驱动装置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被大连市科技局评选为2022年度大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10月,公司产品KMC600SU高动态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被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评选为“产品质量十佳”;2022年11月,公司被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授予“机械工业质量奖”;2022年11月,公司《基于信息模型的数字化车间互联互通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评选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2年11月,公司研发团队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机械工业优秀创新团队”称号;2022年12月,公司被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2022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报告期内,公司在原有的四大通用技术平台和两大专用技术平台的基础上,持续深耕研发,成功推出第三大专用技术平台--高速叶尖磨削中心技术平台。高速叶尖磨削中心设备对标西班牙达诺巴特产品,技术水平具备“高”、“精”、“尖”的特点。该系列产品的推出有助于推动航空产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提升国产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实现航空发动机、船舶发动机的转子叶尖的磨削加工,可以填补国内空白。同时,成功完成三款新产品研制,并推向市场,实现销售。包括KD系列的KTM120五轴联动卧式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德创系列的KCX1200TM五轴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和德创系列的DMC50五轴立式加工中心。新产品迅速获得市场响应,实现销售。针对航空、航天、兵器、能源、船舶、汽车、机械设备、医疗器械等行业领域,大型轴类、异形回转类零部件实现高效加工。典型客户为飞机起落架、核设备、弹体等关键零部件加工客户。
报告期研发投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7.44%,主要原因系公司承担较多国家级研发课题项目,并且在报告期内多个项目进入高研发投入阶段所致。
公司高度重视创新技术研发,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发展战略。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06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93项,国际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39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60项,商标57项,作品著作权3项;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课题29项,其他国家及地方研发项目17项;公司累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4项,行业及团体标准10项,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专利,以及持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报告期内,公司在原有的四大通用技术平台和两大专用技术平台的基础上,持续深耕研发,成功推出第三大专用技术平台--高速叶尖磨削中心技术平台。高速叶尖磨削中心设备对标西班牙达诺巴特产品,技术水平具备“高”、“精”、“尖”的特点。该系列产品的推出有助于推动航空产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提升国产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实现航空发动机、船用发动机的转子叶尖的磨削加工,可以填补国内空白。同时,公司推出三款新产品,包括KD系列的KTM120五轴联动卧式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德创系列的KCX1200TM五轴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和德创系列的DMC50五轴立式加工中心。新产品的持续推出和迭代使得公司保持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拥有完整的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主要产品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自主化率达到85%,掌握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及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全产业链的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汽车、模具、能源、机械设备、电子等产业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公司自主研发的GNC系列高档数控系统对标西门子840D,中国机床监督监测中心出具的报告显示,科德数控的GNC系列高档数控系统在功能上能达到西门子840D的95.85%。公司的自研自制关键功能部件产品类型全面,规格型号丰富,包括不同规格型号的力矩电机、主轴电机、伺服电机、电主轴、转台、铣头、激光干涉仪、激光对刀仪、无线测头、激光尺、编码器等。功能部件产品已批量配套公司自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并实现批量化独立销售。
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具备高档数控系统及高端数控机床双研发体系的创新型企业,是目前国内少数立足全面自主创新技术体系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根据用户工艺需求,规划设计机床结构,优化机床配置要素,为机床主机定制功能部件和功能开发。在双研发体系的支持下,公司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高档数控系统实现了功能、性能、可靠性从市场端到研发端的快速迭代提升。
凭借多学科、多专业的售前技术团队,公司能够为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汽车、模具、能源、机械设备、电子等产业用户,量身订制成套高端制造加工解决方案,为其提供灵活多样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最大程度地向客户开放高档数控系统功能,支持个性化配置调整,实现公司产品的最优使用状态。在售后服务阶段,针对客户在实际加工制造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公司能够提供快速响应、成本可控的售后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高效的售前、售中和售后市场服务能力,是公司具备市场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公司得益于较高的国产化率与自主化率,依托于完整的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基础,结合多领域用户深度合作的应用积累,公司已具备柔性生产线“交钥匙”工程能力,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生产需求。解决下游客户对多品种小批量的加工需求,解决劳动力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的痛点,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随着公司柔性产线业务进一步的积累与提升,未来将会为更多领域用户提供完整的国产化产线解决方案,降低用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帮助用户快速实现自身制造能力转型升级,为用户创造更高收益。
公司建立了四大通用加工中心及三大专用加工中心技术平台,能够实现对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的快速应用验证。同时,公司与航空、航天、汽车、刀具、能源、船舶、兵器等产业的重点企业建立有“共同创新、共同提升、共同受益”合作模式,借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等平台支持,公司产品在各领域重点用户的关键零件加工制造中完成应用验证,既实现了产品快速验证提升,又能够在用户行业起到应用示范作用,良好的示范应用将对公司产品市场化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公司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打造、沉淀了一支多层次、多专业、多学科的创新人才队伍,建立了以总经理陈虎为带头人的创新技术团队。报告期末,研发团队共186人,拥有涵盖国内外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装配、检测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总经理陈虎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学历,担任国家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标准联盟工作组的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陈虎博士是我国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行业资深专家,长期从事高档数控系统和高端数控机床相关技术研发,带领公司技术团队攻克了各类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高档数控系统,建立了行业瞩目的完整数控技术链和产业。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被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2022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端数控机床产品屡获机床行业春燕奖、产品质量十佳,KMC800U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产品进入“军工领域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供应目录”,KMC600SU高动态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被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评选为“产品质量十佳”,“航天复杂构件五轴高质高效精密加工成套工艺与制造系统及示范应用”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开放式数控系统关键技术与标准及应用”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系列化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性能高可靠性伺服驱动装置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被大连市科技局评选为2022年度大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信息模型的数字化车间互联互通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评选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公司产品及服务已在航空、航天、兵器等重点产业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公司建立的完整的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使公司具备了更强的持续创新能力。公司与用户建立的“共同创新、共同提升、共同受益”模式,使公司具备了更好的市场响应能力。公司将持续为用户提供国产高端制造完整解决方案,不断推动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在机床行业其他机床企业的应用配套,努力将公司打造为高端制造领域国内外领先的企业。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产品持续向航空航天、汽车、机械、模具等更多领域开拓,不同领域对公司产品的需求有差异,如果公司不能迅速适应不同领域的工艺差异化需求,迅速开展技术迭代升级,丰富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品种、提供满足不同领域加工需求的差异化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产品,向用户提供最佳的加工方案,将面临产品无法适应市场新增需求,导致收入增长放缓等不利影响。
长期以来,技术含量最高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主要由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工业国家拥有上百年机床生产经验的跨国公司所占据,国内自主产能集中于低端市场,能够自主研制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中国企业极为稀少。
近年来,由于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船用螺旋桨、重型发电机转子等战略装备产业对高档数控机床自主可控的现实需求,国家持续加大了对高档数控机床产业的支持力度,我国高档数控机床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少数优秀国内厂商生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在性能、功能方面已可以满足进口替代的需要。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厂商的逐步崛起,可能引起竞争对手的高度重视,使得竞争加剧。再加上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对进口替代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增强,还将吸引更多的潜在进入者。因此,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行业内大型外资企业大多是集上游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生产、整机生产制造、产品销售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基于工业化国家在架构设计、加工工艺、产业规模、人才梯队等方面上百年的积累,其高端工业产品的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较我国新兴科技企业尚有明显优势。因此,在技术难度较高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领域,我国下游用户在可自由进口的情况下,仍主要选择国外的先进产品,导致目前大型外资企业的产品仍占据着细分领域主要市场份额。
公司关键功能部件主要为自主生产,对外采购以标准件为主,但是导轨、丝杠、轴承等零部件仍然以对外采购为主。若未来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技术保护加强或竞争对手需求增加等,导轨、丝杠、轴承等零部件将面临价格大幅上涨或供货周期延长的风险,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用户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主,其对高端数控机床产品的加工精度、加工效率等方面的定制化要求较高,毛利率也相对较高。随着公司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公司的产品正在向精密模具、汽车、清洁能源、工程机械等诸多领域拓展。由于不同行业、不同用户使用的高端数控机床在定制化配置方面有所差异,相关产品的毛利率也会有所不同,下游客户结构的变化可能使公司的整体毛利率有所波动。而且,为满足下游市场需求,行业竞争对手也在着手投入或加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研发与生产。若未来市场竞争加剧、国家政策调整或者公司未能持续保持产品领先,产品售价及原材料采购价格发生不利变化,公司毛利率也存在下降的风险。
公司已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公司应收账款规模随营业收入增长而增加,如果经济形势恶化或者客户自身发生重大经营困难,公司将面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风险。
高档数控机床作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以支持、推动我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军事现代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的产业政策持续加码。若未来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减弱,将对公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的下游客户主要为加工航空发动机、导弹发动机的军工企业,以及精密模具、汽车、清洁能源、国产商用飞机、工程机械等领域的民用制造业企业。下游客户所在行业的发展大多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度较高,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周期性波动会对下游产业的结构升级,以及终端客户的经营情况、速度及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对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
如果未来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下业长时间不景气,则可能超出公司通过客户结构调整、内部挖潜等方式应对的能力范畴,进而一段时间内会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1、长期以来,国产数控机床处于“低端内战、中端争夺、高端失守”的局面,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
发达国家及地区在中高档数控机床等先进制造装备的行业发展历史较长,相关企业积累了技术、品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具备先发优势,占据了高端市场。技术含量最高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主要由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工业国家拥有上百年机床生产经验的跨国公司所占据,国内自主产能集中于低端市场,能够自主研制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中国企业极为稀少。根据《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目前我国高端数控机床自给率不足10%,基本依赖进口。因此,以公司为代表的我国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企业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以国际厂商为主。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机床消费市场。根据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数据,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机床消费额为236亿欧元,同比增长27%,占全球市场比重约为34%。但是整体而言,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发展特点,高端数控机床领域依然是薄弱环节,进口依赖性较强。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达到66亿美元,其中进口加工中心总额23.7亿美元,进口加工中心均价同比增长显著,进口高端加工中心占比提高,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
2022年4月,日本电产(旗下拥有三菱重工、OKK等机床企业)将其位于浙江平湖的工厂面积由原计划的6万平方米扩建至20万平方米,用于生产齿轮加工机床。与此同时,德马吉森精机投资1亿美元建设平湖工厂,预计年产2,200台加工中心。同年,德马吉森精机启用了天津绿色工厂和上海医疗器械技术中心。2022年6月,德国惠乐喜乐机床(青岛)公司为占地7.3万平方米的即墨新工厂奠基,预计实现达产300台五轴和卧式加工机床。2022年7月,德国(SW)埃斯维机床有限公司二期工厂奠基,中国将成为其全球最大的海外研发制造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产能约350台加工中心。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持续投入,彰显了国内五轴机床行业高景气度和发展空间。
五轴联动数控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复杂精密零件制造能力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解决航天、航空发动机叶轮、叶盘、叶片、船用螺旋桨等关键工业产品切削加工的唯一手段。从二战后的“巴统清单”到冷战后的“瓦森纳协定”,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把五轴数控系统及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作为战略物资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
国产数控机床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断自主研发和汲取国外经验,从无到有、不断壮大,产生了如沈阳机床(000410.SZ)、秦川机床(000837.SZ)等体量巨大、规模位于世界前列的老牌企业,也出现了如科德数控等一批具有核心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能够针对自身专注的应用领域和产品类型提供高性能、高品质的高度定制化产品,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和较高品牌价值,发展迅速,具有活力的新型中高端机床厂商。
近年来,此类新兴厂商借助我国制造业转型、中高端数控机床需求上升、进口替代空间巨大等有利市场条件,在努力发展自身产品和技术水平的同时,通过公开融资等手段,增强资金实力,实现了显著的发展,市场份额迅速提升。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重要阶段,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是整个经济结构实现调整和升级的基本保障,是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先导产业。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高端制造业会逐步取代简单制造业,制造业也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转型和升级也将带动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技术升级,将会大大增加中高档数控机床的市场需求。高端数控机床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子、船舶、兵器、能源、汽车、模具、刀具等重点产业,特别是航空、航天、军工产业,国产化需求紧迫、存量亟待更新、市场增长可期。
以航空产业为例,高端数控机床主要服务于军用飞机及民用飞机的关键零部件加工。民机市场方面,中国商飞推出了三个级别客机,分别是ARJ21、C919、CR929。2022年12月9日,中国商飞公司向中国东方航空交付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标志着大飞机事业发展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根据中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2022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C919大型客机累计获得32家客户1,035架订单;ARJ21新支线月交付首家海外客户印尼翎亚航空,ARJ21共获25家客户690架订单,累计交付9家国内外客户、共100架机。”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发布的《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2-2041)》,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上升,中国民航业将步入发展质量提升期和格局拓展期,至2041年,中国的机队规模将达到10,007架,占全球客机机队21.1%。中国航空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
2023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发布的政府预算草案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军费预算15,5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增幅较2022年度上调0.1个百分点,也是我国自2021年以来,军费预算连续第三年小幅上升,强军形势紧迫。当前国际环境恶化,区域冲突和大国对抗不断升级,国防投入提速具有合理性和紧迫性,我国军工尚处于补偿式发展阶段。以导弹、火箭、卫星为代表的航天、军工领域进入急速扩产阶段,高端数控机床对航空、航天、军工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除航空、航天、军工等重点产业对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需求紧迫外,随着汽车向轻量化和一体化转型,“一体压铸”形成多种异型构件,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在精加工环节提供了更多机遇。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壳体、减速器壳体、转向架、前后桥等零部件加工成为五轴机床新的增长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扩大,汽车零配件一体化加工设备、自动化产线等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同时,由于海外供给不足和中国车企出口竞争力大幅增强,2022年汽车出口突破300万辆,同比增长54.4%,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增长。
刀具是机械制造中用于切削加工的工具,是机械制造和重大技术领域的基础行业,约占整个机械加工工作量的90%,直接决定了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水平。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海关、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刀具出口额231.87亿元,同比增长2.98%;刀具进口额97.32亿元,同比下降8.47%。出口额明显大于进口额,进口依赖度持续下降。我国刀具出口额的不断提升,说明了国内刀具产品在世界刀具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每年需要进口的五轴工具磨床超过1,000台,而公司的五轴工具磨削加工中心是国内少有的能够完成球头刀、波纹刀等复杂刀具磨削的设备,市场前景良好。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环,数控机床已成为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数控机床行业及其细分领域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行业参与者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意识,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共性技术与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下游领域市场需求。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成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升级进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高端装备是制造业转型的基础,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政府大力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2018年,统计局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将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机床控制系统、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2019年11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三个部委联合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明确指出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要实现原创设计突破,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设计,重点突破系统开发平台和伺服机构设计。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强调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创新发展。
因此,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将是先进制造业替代传统制造业,这种转型和升级将会大大增加作为工业母机之一的高性能数控机床的更新需求。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以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颁布的《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等都对以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档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公司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发展战略。坚持技术平台化路线,通用技术叠加定制化设计,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通过建立符合公司战略目标的经营体系,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的组织架构,以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利用资本市场合理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张,不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公司将在现有四大通用五轴技术整机平台以及三大专机系列的基础上,融合特种加工、高效加工工艺,完善高低配产品系列,完成研发、生产、服务及人才的全国布局。在保持中小航空发动机、导弹发动机、高精惯导、导弹弹体零部件等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大型发动机、飞机结构件等关键零部件加工装备的市场份额;针对汽车、模具、刀具、机械设备、能源等领域的加工装备需求逐步发力,扩大公司在民品市场的份额;关注电动汽车、运动控制等领域的新兴市场需求,实现关键功能部件的销售延伸,以成为收入高速增长的新动能;提高自动化产线完整方案解决能力,满足市场业务需求。适时独立孵化特种电机、新型传感等产品,探索公司成长的新领域。
公司围绕四大通用五轴技术平台(立加、卧加、龙门、卧式铣车)、三大专用五轴技术平台(工具磨削、叶片机、高速叶尖磨削),开展技术延展,坚持技术平台化路线,在依托自身技术积累的同时,逐步整合外部资源。着重将单元技术模块化、标准化,以便于核心技术重复利用,一方面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效果,另一方面易于将技术应用拓展到其他领域以实现单元技术独立进化发展。
以市场技术需求引导研发走向,利用技术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工程化、商品化,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将工程化能力,包括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产品定义、性能优化迭代等,建设作为有别于高校和其他研究力量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开放、融合、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围绕技术平台化路线,以优势工程化能力为基础,建设以研发为核心的社会化研发平台,推动与行业周边技术资源整合,提高产品的整体集成性。深耕用户行业各层级机构及人员,以把握行业发展动向,抢占市场先机;招揽培养各类行业内专业化人员,构建专业化自运营团队,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机构实现独立核算。
第一,掌握核心研发能力。坚决以市场需求引导研发方向,利用平台优势、技术积累优势,快速工程化、快速迭代。
第二,打造生产制造专业化体系。提升生产计划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品质控制能力;形成完整、清晰、可控的生产管理体系,从功能部件到整机,形成垂直的条线管理机制,具备随时自身产能扩大复制或扶植的能力。
第三,推行人力资源战略。挖掘各类优秀人才,组建面向具体行业的专业化团队(销售、技术、生产);完善股权激励和绩效考核体系,通过持股平台等方式实现人才与公司的共同成长。
公司将加强掌握核心售前、售后能力。提升售前方案能力、服务能力,以售前的方案出具带动相关研发、生产工作开展;提升售后能力,提高响应速度和问题解决效率。此外,公司将加强对外输出标准,通过整合外协资源及整机低配系列合作生产,解决公司目前产能不足的问题。
公司将以科德数控品牌价值为核心,围绕国家战略政策支持,以五轴数控机床为载体,打造科德数控品牌价值,建立行业内良好口碑;由提供五轴整机设备向提供柔性单元、再到柔性产线的完整系统。逐步完成功能部件系统化布局,掌握数控系统、电机及电主轴、传感器、转台等核心功能部件自主研制能力。进一步扩大部件专业化辐射,以机床口碑为基础,扩大部件应用领域,由机床向航天、航空、汽车、机械设备等领域推广应用。在产品布局方面,将以高低配、差异化结构为主导,高端型号带来高附加值、高利润,普通量产型号保证企业周转资金流动。
为适应公司发展战略需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积极探讨和研究公司新业务、新客户的拓展工作,坚持进口替代为核心,在航空航天领域做深、做强的基础上,开拓完善其他工业领域,发挥全产业链、全技术链、全人才链的优势,以高效率解决方案、高性价比产品、高可靠性立足市场。结合实际获得募投资金情况,完成募投项目建设,快速提升产能,响应市场需求。
公司将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按需引进各类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吸引高端人才,为后续公司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储备。在技术开发上,公司将对现有技术实施优化、完善,并针对不断发展的需求趋势,研发自有知识产权的高端数控机床及相关核心功能部件的技术,同时积极探索与国内外高校合作研发,保持技术领先性。
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未来募投项目投入生产运营,将对公司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司未来将在制造管理方面,完成加工制造全流程管理软件完善工作,提升现有的管理效率,实现项目的全程可视化目标管理,确保整个加工制造过程的可追索性,使设备的质量监控得到更好的保障。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秦川机床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日发精机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泰君安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天精工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科德数控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盛智科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