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继山东菏泽“郭有才”之后,被誉为全网“打工人嘴替”的四千万粉丝短剧顶流“王妈”,开始以一种很新的“塌房”姿势,连着屠榜多日——
无数打工人拍案而起,愤而点赞、转发。聚光灯之外,闹剧背后,也暗藏着武汉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无数嗟叹与无奈——
天量的大学生、有限的优质岗位,不太拿得出手的薪资待遇……这种就业大环境,也让武汉这座万亿级城市,难以避免地出现“王妈”现象。
几天前,上班上得两眼呆滞,只想看点奶头乐笑两声的打工人,还乐滋滋地点开《王妈宇宙》,享受别人替我发疯的快感——
她总是苦哈哈地为雨夜下跪的“女主”撑伞,收拾霸总掀翻的一切事物,深夜被叫起来给霸总煮一碗醒酒汤……
虽然是保姆,但是王妈气急了可以用拖把塞住霸总的嘴,还能因为月入七千觉得太少,而一言不合掀桌子,怒吼“让工资十几万的管家给你干活”。
毕竟,被上司指使得团团转,还要身心一起受苦的体验,人皆有之;唯独后面这种发疯情节,是打工人梦寐以求而求之不得的稀缺体验。
以至于有媒体专门写了一篇短剧观察,名为《谢谢王妈,在职场上替我发疯》的文章,一语道破其提供的最大情绪价值。
但前几天的一则帖子,却让整个建立在打工人共情基础上的“王妈宇宙”,原地崩塌——
1,工作内容过多,要负责四个流量大号的运营,写脚本,独立完成拍摄剪辑,管理达人档期;
很快,类似的爆料接连不断出现,比如试用期不缴纳五险一金,上班需要自带电脑……
至于4-6k究竟算不算少?DataEye短剧观察收集了某招聘平台上近300条短剧招聘数据,发现:
北京地区短剧编剧的起薪最高,达每月17.7K,上海和杭州次之,超过16k,深圳最低,但也超10k。
毕竟,这个全网4000万粉丝的00后,创造的前几个热搜,分别是:“00后大二学妹拍段子月入70万”“23岁给爸爸全款拿下了保时捷卡宴”……
“被年轻人捧着开出来的公司,不应该去站出来成为改变这个市场的一份力吗?”
更多的人则自发掀起了“打工人自救运动”,旗帜鲜明地表示,“我要用尽一切办法发声,这些不正常的休息时间”。
舆论疯狂发酵的第二天,“王妈”背后的武汉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就发了通知,宣布:
落实双休制度,试用期员工也交社保,所有员工薪资不低于6000元,群演也发钱(之前没发),员工不必自带电脑打工……
王妈事件揭露的另一个残酷真相是,大名鼎鼎的中部第一城武汉,就业市场其实有点悲哀。
不少支持“王妈”的粉丝,甚至是普通的武汉打工人都心有不忍,为“王妈”鸣不平——“王妈不算塌房吧。”
他们掰着手指头,想破了脑袋也找不出这家公司哪里做得更好,而是用“大家一样烂”的老套说辞:武汉多的是底薪3000还单休的单位。
类似的言论俯仰皆是,还有人将其老道地总结为“冲人的武汉就业市场味”——不管是4000的薪资,大小周,还是不定时团建,都应该是做足了市场调研的结果。
薪智市场人才数据分析平台发布的《2023毕业生薪酬报告(本科生版)》指出,新一线届普通本科毕业生起薪仅为5900元,在15个城市里排名倒数第二,仅仅比昆明高上200元。
按“王妈”工作室的要求,大专以上就能做的这份工作能有4000元,确实还算可以了——毕竟,大学毕业生才5900元呢。
猎聘大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跨地区投递上海、深圳、广州的城市人才里,武汉人才流向沪深广的薪资涨幅,都是最高的。
细细看这张图表,同样是投递上海的前十座城市里,武汉人的薪资涨幅(32.7%)就比郑州(26.7%)、成都(31.5%)、杭州(13.9%)与合肥(20、8%)来得都高;
类似的,投递深圳的武汉人,薪资涨幅(30.9%)竟然还能比惠州(20%)这种三线城市高上十个百分点;
一两个可能还是个例,但武汉人普遍跳去别的城市都能获得最大的薪资涨幅,这不得不让人心里打鼓——
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是,2022年,武汉的体制外公积金覆盖面,仅仅为24%,不仅低于相同体量的杭州(44%),也低于同为中部明星城市的长沙(26%)。
这意味着,广大武汉民企老板们,只有四分之一的可能会依法为职工缴纳公积金——剩下四分之三宁愿违法也不缴公积金,大概率就业环境也不太友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妈”仅仅是试用期不交五险一金,似乎真的是武汉少有的“良心企业”了。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龙头,武汉共计坐拥46所本科大学,放眼全国,仅次于北京这个科教名城,不仅甩上海(40所)、广州(38所)一条街,也是深圳(6所)这种经济强市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2022年,武汉的在校大学生已经飙升至133万,仅次于广州、郑州,是深圳的7倍,苏州的4.5倍。
更让希望在本地就业的大学生感觉“压力山大”的是,武汉的大学生不仅数量庞大,质量还独一档的好——
论高学历人才,武汉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也仅次于中国两座最强城市北京与上海,达到19.76万的级别。
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是,过量供应往往会让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就业市场也不例外。
大学生的过量供应,直接结果就是企业的话语权更大,最终体现在薪资待遇的恶化上。
一位网友说,“同样的一个岗位,就出现了在深圳、上海一万元无人问津,到武汉却5000元被抢破脑袋的情况”。
@国民经略做了一个统计,以武汉的知名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为例,其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为三成,其余20%的毕业生首选广东,其次为北京和上海。
作为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超过七成最终选择留在广东省内就业,而留在广州、深圳两地的就有六成之多。
更进一步分析,武汉的就业不友好,也跟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占比有关,一句话总结就是,“文科生”和“体制外”更不友好。
一是,与经济总量极为靠近的杭州相比,武汉的重工业支撑地位更强,钢铁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势地位不倒;
二来,当重工业占比偏大,也就会形成以国央企为主的局面,相对应地武汉的民营经济不够发达。
比如,最新公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武汉入围企业数量就减少3家,全国城市500强数量排名下滑至18位,与同处GDP第二梯队的成都、杭州、南京相比,差距较大。
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罗知在《武汉民营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中还专门指出,
“武汉是一座国企占比高、重工业占比高、内贸占比高的国家中心城市,其民营经济既没有浙江的草根特性,也没有珠三角的开放特性……”
早在2017年,武汉率先打响抢人大战第一枪,喊出了“百万大学生留汉”的口号,并切实推进。
2023年,武汉不仅留住了百万大学生,留汉的比例还从2016年的42.18%逐年上升到2021年的65.12%。
22年和23年的比例虽未公布,但也年均新增留汉大学生31.7万人,以及30.6万人。
与此同时,武汉也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2014年三产增加值4933亿,占GDP比重的49%,发展到如今的1.27万亿,占GDP比重的63.6%。
此外,从过往的“一钢独大”,到现在的“光芯屏端网”、汽车、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多手同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