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08-19 16:18:57

  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国际贸易需求回暖,2021年全球海运贸易量同比增长3.4%。航运市场需求活跃的同时,全球供应链危机进一步加剧船队运力供应紧张局面,散货船、集装箱船等船型运费不断攀升,船东投资信心显著增强,市场订单快速释放,新造船市场实现超预期回升。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1年全球共计成交新造船订单1.20亿载重吨,按载重吨计同比增长77%,创下2014年以来新高。尤其是集装箱船市场,2021年成交新造船订单4,625万载重吨,按载重吨计同比增长338%,占全球新造船成交总量的38%。

  我国船企紧紧把握市场回暖机遇,主动开拓市场,三大造船指标实现全面增长。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2021年,全国造船完工3,9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承接新船订单6,7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8%;2021年年底,手持船舶订单9,5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4.8%。不过,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工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压缩了造船企业盈利空间,生产经营机遇和挑战并存。

  2021年,在面临船舶市场复苏的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全球疫情肆虐、百年变局交织的挑战,公司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聚焦主业主责,聚力兴装强军,抢抓民船市场复苏机遇,全力以赴争取新订单,与此同时,努力克服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加强精细化管理,坚持创新引领,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5.39亿元,同比增长13.2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20亿元,扭亏为盈。

  2021年,公司坚决履行好强军首责,全力支撑国防现代化建设。一是克服疫情影响,切实加强军工项目管理,确保各项装备研制任务按期优质完成,确保军工生产按计划推进;二是牢牢把握海军发展对于装备的需求,积极承接军工任务;三是深入推进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大力加强兴装强军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提供一流装备。报告期内,子公司大船重工建造的第四代导弹驱逐舰“大连舰”正式交接入列。

  2021年,国际新造船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公司抢抓市场机遇,量质并举加强市场开拓,优化接单结构,把控接单节奏,注重订单质量,强化成本管控和风险防控,全年承接新船订单实现大幅增长,推动民船业务迈上新台阶。一是抓机遇、抢市场,经营接单取得重大突破。积极主动对接国内外重点客户,与战略合作客户、国内外主要船东、金融租赁公司等加强沟通,多渠道、全方位积极开拓市场。2021年全年共承接民用船舶70艘/877.73万载重吨,吨位数同比增长277%。报告期内,公司集装箱船订单实现批量承接,共获得超23艘集装箱船新订单;大船重工大型LNG运输船取得重大突破,与招商轮船601872)签署2艘大型LNG船项目建造意向书,为后续签署2+2艘大型LNG船建造合同打下坚实基础;青岛北船船海产业突破百亿元大关,19艘21万吨散货船、2艘7万吨木屑船等相继承接并生效,形成规模效应;青岛双瑞累计签订2,600条船舶压载水设备订单,大型船舶压载水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竞争优势进一步稳固。二是全力以赴保障重点项目生产,紧盯计划执行,建立常态化对标机制,重点民品项目顺利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平稳有序。报告期内,公司完工交付船舶7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71%,建造的多艘节能环保型VLCC、11.5万吨成品油船、32.5万吨矿砂船、21万吨散货船、7万吨木屑船等顺利交付,获得船东一致好评。

  2021年,面对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工成本显著增加等不利因素,公司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成本工程,进一步推动提质增效。一是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增强活力提升效率为核心,努力推动各项改革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持续推进管理提升,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以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为主线,加快改革步伐,不断提升管理效能。报告期内,子公司主建船型关键周期持续缩短,大船重工VLCC关键周期缩短20.7%,已达到韩国先进船厂水平;青岛北船21万吨散货船周期缩短34.3%。二是深入推进“成本工程”,应对钢材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不断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深入实施成本工程,开展采购成本专项治理,大力推进钢板战略采购,强化采购、外包外协和人工费用等关键环节成本管控,加强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狠抓降本提质增效。三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生产线和管理平台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各主要环节生产数据信息的高效集成。

  2021年,公司坚持创新引领战略,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在巩固已有产品优势的基础之上,加快产品制造技术升级发展,同时积极做好产品储备,推进船型升级换代,推动一批新型船海装备研发,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探索前沿先进技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报告期内,大船重工研发的液氨动力21万吨散货船设计方案获英国劳氏船级社原则性认可,预示着大船重工液氨动力“零碳”船型研发已经覆盖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大船重工开展大型LNG船优化升级,加快开发2万至4万立方米大型二氧化碳运输船,主动跟进未来新型气体船市场需求;青岛北船持续优化21万吨散货船、32.5万吨矿砂船性能指标,船型油耗、航速等关键指标达到领先水平,巩固和提升了在大型散货船市场的优势竞争地位;青岛双瑞研发形成了低压、高压、自增压等LNG供气系统,以及甲醇燃料供应系统(LFSS);江增重工自主研制的HGC系列蒸汽压缩机装机功率、蒸汽处理流量、单机重量等技术指标均再创新高。

  2021年,公司认真贯彻落实《证券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等要求,坚持依法合规运作,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一是,以中国证监会开展“上市公司专项治理行动”为契机,对照自查,立行立改,不断健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公司治理内生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二是,持续完善信息披露体系,着力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连续7年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工作A级评价。三是,多渠道加强与多层次投资者的沟通交流,积极召开业绩说明会,举办多场大型机构投资者交流活动,持续完善公司与投资者的双向、良性沟通机制,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了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新财富等多个权威奖项。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及中国证监会最新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中国重工所属行业为“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军品领域,公司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海洋防务装备上市公司,承担着国防建设的重要使命,拥有先进的海洋防务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是海军装备建设的主要力量。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地缘格局紧张,大国博弈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及发展海洋防务装备提出了新要求。《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展望未来,伴随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海洋防务装备将进入持续稳定的发展轨道。

  民品领域,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研制及供应商。船舶行业是全球充分竞争的行业,有着明显的周期性特点,此前行业在周期底部已持续低迷数年,并在2021年出现明显回暖。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观点,全球新造船市场于2016年触底,受2020-2021年航运景气度影响,自2020年下半年起,以集装箱船为代表的新造船市场需求大增,世界船舶工业新一轮产业周期已经开启。2021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海运贸易总体活跃,新造船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根据克拉克森统计,2021年全球共计成交新造船订单1,671艘、1.20亿载重吨,同比增加77%。我国船舶工业展现出了良好韧性和柔性,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船企国际竞争能力持续增强。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造船业三大造船指标实现全面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2%、53.8%和47.6%,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4.1、5.0和2.9个百分点。同时,2021年,我国各有6家船企分别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不过,行业发展亦呈现“喜中有忧”局面,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与人民币升值等压缩了造船企业的盈利空间,劳动力资源短缺、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因素也给船舶工业带来严峻挑战。展望2022年,一方面,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滞胀风险增加;另一方面,经过2021年的行业复苏,航运和造船行业信心已明显提振,加上国际海事环保新法规即将生效和去碳化需求带来的市场机会,预计全球新船订造需求仍将保持活跃。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预测,2022全球新船成交量将达到9,000万载重吨左右。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有关部委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绿色环保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持续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方面,2021年,国家相继颁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行业政策,结合新时期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领域布局,着力提升我国船海产业竞争力,打造我国船海产业未来发展新优势。与此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面临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造船强国的重大任务,相关行业政策的颁布从科技创新发展、制造业发展、航运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为我国船海产业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绿色环保方面,2021年,国家相继印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及《“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文件,对我国船海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工业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绿色低碳的政策要求将激发低碳船舶及清洁能源运输船舶的需求,同时将加速现有船舶的更新换代。与此同时,船舶工业作为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工业,为助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亟需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推进船舶建造过程的低碳化、绿色化和清洁化。

  中国重工为全产业链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五大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从产品用途区分,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科考装备和海洋开发装备等;从领域区分,主要产品分属于军品业务领域和民品业务领域。

  公司民品业务领域主要产品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气船、海工船、科考船及其他装备等。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及其用途未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重工为控股型公司,生产经营业务主要通过下属各子公司进行。公司下属子公司以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为主,主要经营模式为以销定产的个性化订单式经营模式,即生产部门根据销售部门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安排制定生产计划,并指导采购部门进行采购。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其中,对于船舶制造业务,公司下属造船子公司在与船东签订造船合同后,根据规格书设计船舶施工方案,将相关文件送交船级社、船东等审查,经各方批准后,造船子公司进入订货、下料、建造程序,并根据船舶建造的各个节点,收取船东的相应款项,公司按照新收入准则相应确认收入。

  作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海洋防务装备上市公司,公司承担着我国航空母舰、各型驱逐舰、护卫舰、常规动力潜艇等海洋防务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拥有先进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海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公司积极开拓军贸市场,研制出一批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军贸产品,与客户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船舶制造上市公司,旗下拥有大船重工、武船重工、青岛北船等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造船企业,业务覆盖整个船舶造修产业链,形成了VLCC、LR2成品油船、万箱级集装箱船、好望角型散货船、25万吨矿砂船、40万吨矿砂船等多个优势船型,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多种类船舶。公司VLCC客户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等地的十余个船东国,在全球享有盛名。其中,VLCC、VLOC全球市场份额领先,2021年公司完工VLCC订单全球占比超过20%(以DWT计)。

  一是公司作为军工央企上市公司,始终履行强军首责,坚持军工核心突出,军品业务的稳定增长对公司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成为公司业绩驱动因素之一。当前,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我国军队新一代装备采购、更新、维护需求有望提升。机构预计“十四五”期间装备费用增速有望超过整体国防预算增速,将成为公司业绩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二是民船行业的景气度提升,尤其是新造船市场的向好也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船舶工业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行业形势与经济、航运等密切相关。全球经济、贸易形势向好将带动航运市场景气,并将传导到新造船市场,带动造船业景气度向好,新造船市场的量价齐升将推动公司业绩的增长。

  三是行业政策变革引领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船舶工业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建设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为船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同时,“双碳”背景下,绿色环保政策持续生效,将推动船舶工业结构向低碳、零碳、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老旧船舶更新换代也将带动新船订单需求,从而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动能。

  四是持续深化精细化管理能够推动公司降本增效、提升业绩。当前,原材料、设备、人工等综合成本上涨所造成的盈利空间缩小成为摆在船企面前的重要挑战,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等也额外增加了建造成本。公司大力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深化精细化管理,从管理中要效益、要增长,强化全过程寿命周期管控,深入开展成本工程,持续推进提质增效,努力推动公司业绩的提升。

  公司为我国海洋防务装备的主要研制和供应商。公司始终坚持“以军为本”的发展理念,履行保军强军首责,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研制出技术性能先进的防务装备,有力支撑我国海军装备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施、人才优势,不断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军工产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提供一流装备。

  金年会娱乐平台登录

  公司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积累了大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是引领行业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深化科技战略研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积极落实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形成多渠道的研发投入体系,构建了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科技优势不断巩固,在多个领域拥有优势产品与核心技术,科技成为引领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集聚了大批具有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洞悉行业的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经营管理队伍、科技研发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公司人才队伍中包含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以及其他技术专家、技能专家等高级人才。在人才机制方面,公司持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扎实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用人机制,培养了一支极具经验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公司产业覆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各产业领域均处于领先优势地位,各产业领域全面优化、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较好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防御及化解行业系统性风险,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最强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持续通过资源重组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管理效率、资源利用、抗风险能力,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合作也进一步加强,规模优势和协同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减少内部竞争,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协同发展。

  报告期内,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公司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提升军工生产保障能力,军工优势进一步巩固;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推动产业向智能型、高科技含量型、高附加值型升级;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人才机制,积极开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人才支撑作用更加显著;产业领先优势持续稳固,各产业板块形成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协同优势进一步显现,围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船舶配套、售后服务等船舶全产业链,与有关单位强化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持续提升。

  军品领域,聚焦兴装强军,坚决履行强军首责,持续增强海军装备研制能力,强化工程精细化管理,按期优质完成各项军工科研生产任务,努力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提供一流装备和服务,军工核心能力稳步提升。报告期内,子公司大船重工突破大型舰艇设计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制建造的第四代导弹驱逐舰大连舰正式入列。

  民品领域,公司坚持战略定力,紧抓市场发展机遇,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推动转型升级,产品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步伐加快,关键配套、零部件产品攻关取得实效,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优势更加凸显。报告期内,大船重工承担的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翼型风帆助推系统工程化应用研究”项目开工,绿色船舶技术加速发展;武船重工参研的“大型多功能医院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为承接订单和实船建造奠定基础;大船重工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全球首制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船C型LNG低温储舱成功交付,性能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大船重工自主研发的30.7万吨节能环保型VLCC命名交付,大幅降低了燃油消耗、节能效果显著;重庆红江共轨系统限流阀获得WinGD生产许可证书,填补国内该技术领域空白;江增重工自主研制的HGC系列蒸汽压缩机多项技术指标均再创新高,蒸汽压缩机组连续多年市场占有率超50%,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10MW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发电机组成功发电;青岛双瑞荣获山东省2020年“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称号,其压载水管理系统、船舶废气脱硫系统、船用高压LNG供气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双瑞控股参与的“扶摇号”浮式风电机组浮体平台下线,为我国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奠定了坚实基础;衡远科技、重庆红江、江增重工、七所高科、平阳煤机等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大船重工、武船重工、青岛双瑞、重庆红江和重庆江增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良好”等次通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年度评价。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5.39亿元,同比增长13.27%;利润总额1.55亿元,上年同期为-3.91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20亿元,上年同期为-4.81亿元。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1,801.39亿元,同比增长4.49%;负债总额940.42亿元,同比增长9.03%;所有者权益总额860.97亿元,同比下降0.06%,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853.08亿元,同比增长0.12%。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全球占比接近30%,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船舶工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产业,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且正处于由大到强的爬坡期。从历史成绩来看,我国船舶工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更有责任,在新时代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中,率先破局、做出更大贡献。短期来看,新冠疫情、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可能持续存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给船舶工业发展蒙上阴影。但在我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的背景下,我国船舶工业仍面临较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公司未来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近年来,中国国防预算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2022年全国财政安排国防支出预算14,760.81亿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长7.1%。加大装备建设投入处于我国国防军费开支各细分领域的首要位置,加上我国主战装备处于换装周期,有望持续牵引产业链的高景气度发展。特别是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必须建设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国防和强大军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主体,海军是国防力量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海军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公司作为我国海洋防务装备的主要供应商,拥有先进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在满足基本国防需求和防务装备升级换代需求扩张的背景下,公司未来军工产品需求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军贸方面,当前国际政治与安全局势复杂多变,世界各国或以此为契机加大国防投入,中国军贸出口有望在国际军贸市场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公司在积极研制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军贸产品的同时,有望通过开拓军贸市场,赢得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

  海洋是全球油气资源开发的趋势和方向,短中期内传统油气装备市场需求仍然存在,油价上涨导致全球海工市场出现回暖迹象,带动油气装备需求复苏。另一方面,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对油气需求产生影响,也有望改变油气开发及油气运输市场格局,给公司带来一定机会。此外,FPSO等移动生产平台领域仍存在较大的市场机遇,公司作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行业的重要装备供给者,已经承接了国内外客户多艘FPSO订单,具备良好的研制能力和经验,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

  新兴海工装备仍处于培育期。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索的深入、技术的进步以及对能源资源需求的进一步迫切,海洋可再生能源、空间以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将不断加大,催生更多新兴海洋工程装备。尽管从目前来看,新兴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短中期内仍难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但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海上风电安装及运维装备等需求正在释放。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公司已经在传统海洋工程装备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基础和建造能力,未来在海上风电施工和运维装备方面有一定发展潜力。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据权威机构分析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经济将呈现高负债、低利率、低增长的疲弱态势。受宏观形势变化影响,全球海运贸易稳步扩张,国际船海市场需求温和复苏,预计短期内,全球新船年均需求约为8,000万载重吨左右。此外,环保因素是驱动新船市场保持活跃的长期动力,为实现IMO温室气体初步战略目标,需要重塑现有船队结构,新老船舶更替速度将会加快,船队更新需求保持乐观。公司作为国内主流船舶制造企业,将充分发挥VLCC、大型箱船、大型散货船等船舶建造的竞争优势,抢抓传统市场潜在机遇,同时,布局低碳、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领域,瞄准绿色环保主流船舶、高技术船舶及核心配套设备等重点领域,持续提升船海产业全球竞争力。

  2021年国内船厂承接了大批量新订单,未来几年我国船厂生产负荷较大,生产管理面临考验。同时,受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诸多干扰,船厂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连续波动且高位运行,行业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依然凸显。生产任务饱满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用工短缺,未来面临潜在成本压力。作为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公司将持续深化“成本工程”,强化目标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率,化解生产经营压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三大国有造船集团先后进行合并重组,中小船厂破产清算,中国造船产能实现逐步压减。与之前以压减产能总量为主的阶段不同,当前船企为适应新产品、新技术、多订单和环保等要求,主动优化升级生产设施,提高生产能力,产能调整进入以优化升级为主的阶段。此外,大型船企通过升级智能制造与信息化技术,大幅提高船舶建造批次,整体产能总量和利用率均有所回升。公司作为我国船舶工业龙头企业,将受益于新一轮造船产能调整。

  由于近海资源的日益枯竭,深远海洋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围绕海洋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各国正大力开发极地、深远海区域,叠加各类技术突破创新,新型海洋装备已成为新的发展热点。近年来,全国多地已启动建设不同规模的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已成为海洋牧场发展的新趋势。未来,公司将依靠深海渔业装备等技术资源,稳步推进深海养殖、海洋牧场等相关项目,为海洋经济发展夯实支撑,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全球修船市场仍有较大发展前景。根据克拉克森数据,全球船队规模保持年均1.3%的速度增长,同时,全球船队平均船龄已攀升至21.8年,特别是航运市场恢复理性增长后,部分船队大修和改装需求将被释放,叠加压载水装置加装需求,市场将迎来小高潮。动力改装或将成为修船产业新赛道。随着国际海事组织不断加码船舶碳排放控制,全球造船及航运市场正从传统燃油体系向环保体系转变。清洁燃料动力是航运减排最主要的措施已成定论,替代燃料动力改装将成为修船企业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公司将积极开展LNG、氨燃料、甲醇燃料等新能源应用的课题研究和技术储备,为业务拓展和增强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船舶配套产品在船舶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造船市场复苏将带动全球船舶配套需求增长。韩国、日本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分别达85%和90%,而我国船舶配套产品本土化供给率约为60%,本土化配套进程将提速,我国船舶配套市场将大有可为。目前,公司在船舶配套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大型推进器在部分国内知名船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新研制的LNG双燃料机供气系统已实现首单突破,将受益于船舶配套市场发展。

  机电装备领域,市场回暖将带动国内外需求释放。石油石化装备方面,随着国际油价回升,石油化工装备需求有望显著提升。我国为全球第二石油消费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油气公司正扩大投资规模,石油石化装备未来需求有所保障。交通装备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2022年初各地新一轮项目建设重点投资方向之一,短期内城市轨道交通、铁路车辆等交通装备需求向好的趋势不改。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综合交通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中长期来看交通装备行业新需求将不断涌现。公司作为在能源、交通、工程机械等领域提供辅助机械产品的制造型企业,长远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以及“双碳目标”的推进落实,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能源转型发展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历史交汇期,加之国际局势动荡,能源危机加剧,为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风电及光伏领域,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提出要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到2025年我国风电和光伏累计装机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2%和18.9%,风电、光伏产业未来增长潜力巨大。核电领域,《“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积极有序推进沿海三代核电建设。国家发改委称,十四五期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突破7,000万千瓦,未来核电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船舶压载水系统领域,根据《压载水公约》要求,所有船舶在2024年9月8日之后都需要安装压载水管理系统,预计未来两年压载水处理系统加装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智能装备领域,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不断落实与推进,同时在物联网、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智能装备行业将保持较快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2.6万亿元。

  综合来看,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产业以及智能装备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当前公司在风电、光热、核电配套、船舶压载水系统以及智能装备领域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组织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相关产业发展将迎来良好机遇。但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新模式新业态不断革新,未来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

  公司将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坚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引领海洋装备发展、支撑国防军工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把握低碳、绿色、智能转型趋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做优海洋防务装备产业、巩固拓展海洋开发装备产业、持续做强民船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和质量效率效益,全面建成主业突出、运作规范、业绩优秀的世界一流海洋装备上市公司。

  一是坚决履行强军首责,着力做优海洋防务装备产业。着力抓好军品生产,落实落细生产计划,强化综合管控和组织协调能力,全面推行装备精细化质量管理,高质量完成军工任务,为一流海军建设提供一流海军装备。持续优化军贸市场结构,主动对接客户需求,积极开拓国际军贸市场,发展国际军贸业务。

  二是做优民船产业。持续优化民船产品结构,加快推动产品向中高端船型转型发展。多措并举争取订单,进一步稳固主力产品市场份额,同时围绕绿色、智能、深海、极地等装备领域,着力提升研制建造能力,拓展民船产业发展新空间。持续推进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升级,提高精细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民船产业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转型。

  三是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积极拓展优化战略新兴产业结构,逐步打造新兴产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进风电、光热、核能等清洁能源和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强营销策划和产品推广,实现产业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持续推动三大主流船型等产品的优化与升级,突破高端船海装备关键技术,加快关键船用配套设备技术攻关,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企业提质增效。稳妥推进资源优化调整,科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重点亏损企业专项治理,多措并举优化存量资源,充分盘活资产。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顶层策划,完善干部人才制度体系,健全完善高级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任用激励机制。

  六是加强科学管理,着力提升治理水平。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健全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强化管理创新。以“成本工程”为抓手,以市场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为主线,加强成本精细化管控,推进效益提升。全力推进“法治船舶”建设,持续推进公司规范治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2022年是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公司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分析面临的新形势,确定新目标,树立新标准,展现新作为,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力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2022年度,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为此,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履行强军首责,紧盯军工任务,落实落细军工生产计划,紧抓军工产品生产,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装备建设任务。二是紧跟海洋防务装备发展趋势,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加快技术更迭和产品升级,积极承接国内新订单新任务,推动相关装备的立项研制。三是深化军工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军工项目质量、进度、成本管控。四是进一步开拓军贸市场,做优做强军贸业务。

  一是量质并举加大市场开拓,紧抓全球造船市场复苏机遇,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巩固传统产品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挖掘新客户,争取新船订单,着力提升中高端船型占比。二是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持续深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努力缩短主建船型关键周期,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稳妥有序推进在建项目按期交付。

  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创新技术研发机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夯实技术基础。二是紧跟全球造船市场技术热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针对性地布局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新船型研发步伐。三是抓住船海产业新增长机遇,围绕深远海渔业、海上风电等海洋资源利用开发热点,拓宽相关装备应用领域。

  一是高质量完成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持续推进管理提升。二是持之以恒推进成本工程,通过强化管理促进转型升级,向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三是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做到质量效益优先,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四是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加大对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管理。

  五是坚持规范公司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为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上述经营目标不代表公司对2022年的盈利预测,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虽然全球经济整体呈复苏趋势,但复苏基础并不稳固、波动性大,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此外,全球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加之全球新冠疫情走向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倘若疫情反扑,将会给公司开拓新兴市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带来不确定。

  受世界经济形势和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海运市场繁荣景象存在高位回落风险。此外,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不平衡复苏有所改善,产业链供应链趋向均衡发展,海运运力供需错配或改善,若海运市场由异常繁荣恢复到常态,新造船需求增速可能放缓,给公司经营接单带来挑战。

  船用钢板等造船原材料和物资价格屡创新高,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位,未来存在波动上升风险;船用主机等关键配套设备价格普遍上涨,随着造船市场复苏,价格可能持续上升;船舶产业劳动力不足问题凸显,未来可能面临用工短缺风险;近期国际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严峻,外汇市场波动加大,企业汇率管理风险加大。

  海运复苏点燃全球造船企业争夺订单热情,新船市场竞争激烈,业务开拓面临压力。日本、韩国、欧洲等造船企业加快整合融合步伐,船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大型优势企业加大对市场争夺力度,面对日韩船企的强势竞争,我国船企维系已有存量市场和开拓新兴市场将面临较大挑战。此外,市场复苏导致部分船厂重启封存产能,也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临着突破难度大、研发周期长的风险,可能会对新产品的推出和新市场的抢占产生一定影响。当前,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船舶绿色化、智能化等新技术趋势领域研发难度高,技术路径呈现多元化。此外,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广应用面临风险。

  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建立相关信息收集和评估机制,做到迅速响应、科学评估和有效应对。统筹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保持战略定力,做实做细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对重点场所的常态化防控。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化办公模式,利用“云洽谈”“云签约”“云交付”等模式,确保生产经营有序开展。

  采取更加积极的产品营销策略,提升在接单市场的活跃度,稳固长期客户,深挖国内外重点客户潜力。抓住内需提升机遇,围绕新型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内河船舶升级改造、水上旅游装备发展、深远海渔业转型升级、公务船更新换代等行业发展新增长领域,提前做好布局,争取市场份额。同时紧盯市场形势变化,严把合同审查,强化项目质量和进度管控,确保按期优质交船。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推动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创新。扎实推进成本工程,加强进度管控和关键周期管理,以全产业链的成本管理为中心,提升生产效率。加强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能力建设在精细管理提升中的作用,对标质量效益高的国际先进企业,全面推进降本增效。加强汇率风险研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妥利用金融工具,化解汇率波动风险。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布局,使公司各产业板块发展相互协调,形成发展合力。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全方位优化产品服务。加快船舶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把握全球造船市场结构转型机遇,持续优化船型设计,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能力,打造精品主流船型。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全力推进新产品研发,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占比,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多个增长点共同促增长的新格局。

  不断优化企业创新体制机制,用好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快速捕捉市场需求变动,形成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有效联动,确保创新成果得到市场认可。瞄准前沿技术领域,着眼海洋装备领域长远需求和企业长久竞争力建设,加大技术储备,开展前瞻性产品研制。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能力建设,加快船舶配套产品研发。积极利用外部创新力量,不断拓宽外部合作领域,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龙头等创新主体的合作。

  亚世光电:目前公司产品没有应用在AI眼镜相关领域 没有签署相关协议或订单

  QDII表现“一枝独秀”,上半年平均回报最高达14%!招银理财、万家基金平均回报排名靠后

  QDII表现“一枝独秀”,上半年平均回报最高达14%!招银理财、万家基金平均回报排名靠后

  亚世光电:目前公司产品没有应用在AI眼镜相关领域 没有签署相关协议或订单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本文由:金年会重型设备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