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国之重器铸就银色辉煌
发布时间:2024-06-24 11:53:36

  金年会娱乐平台登录黑龙江作为共和国的长子,70年来,一个个龙江企业、一代代龙江人薪火传承、不懈奋斗,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报今起推出“70年70企70人”大型全媒体报道,在全省范围内遴选70个企业的70个典型人物进行采访,通过人物故事来讲述企业发展,讲述龙江企业和龙江人过去为共和国和龙江的建设发展做出的贡献,讲述现在为建设“六个强省”和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所做的拼搏和努力。

  大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在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三道街上的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整齐漂亮的老线俄式厂房和高端大气的新线现代化厂房,错落有致地掩映其中。

  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第一颗成功爆破,“神舟一号”飞船遨游太空,第一枚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这些“第一”都镌刻着东轻人的披荆斩棘、攻无不克。这里是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铸就了共和国“银色支柱”的时代辉煌。

  (上接第一版)1952年,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意冰城,新中国的开拓者、垦荒者,在侵华日军731细菌工厂的废墟上,播下了代号“101”的第一粒种子。

  作为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东轻于1956年正式投产。1960年,中国第一根飞机大梁模锻件——重达100公斤的歼六飞机大梁投入生产。东轻人在简陋的厂房里想尽办法,克服了当时的种种技术难题,历时六载,从无到有,终于摸索出了同类产品的全套生产工艺流程,结束了我国不能模锻飞机大梁的历史,打破了国外势力对新中国的技术封锁。时任东轻模锻车间技术主任的新中国第一代轻合金模锻专家浦水根曾这样回忆:“当时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地试制出歼六飞机大梁模锻件,让祖国的雄鹰早日飞上蓝天,捍卫我们伟大祖国的领空。”

  “我的师父是第二代东轻人,我虽未和创厂元事过,但总是听师父提起。”中铝集团首席工程师、东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国军说,那一代人没有加班的概念,就是“以厂为家”,全身心扑在研发和生产上。他们从零做起,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文献可以查找,连续多个昼夜睡在厂房记录数据是常态,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他们就是一门心思搞科研。

  为航空熔炼的第一炉铝水,为飞天铸造的第一块铝锭,迎向蓝天的第一张铝板,巡游太空的第一根铝线……东轻与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共同成长,在国防军工发展的每个重要历史阶段,东轻都擎起“大国重器”的国家责任,在航天事业的每一次壮举中留下光辉的足迹。

  王国军1995年博士毕业后来到东轻,从分厂的工艺技术员做起,逐渐成长为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中铝集团首席工程师、东轻公司副总工程师。“刚离开校园到东轻时,缺少现场经验,是老师傅们培养了我的现场意识,直到现在我也一直坚持着技术员不应该离开现场的原则,只要是我负责的课题,我就一定要到现场,半夜出数据,我就半夜去看,记录数据,避免误判。”王国军说。

  航天器用的铝合金新材料是王国军及其团队研究的最大亮点,他们日以继夜克服难关研究出的高性能稀土铝合金已经用在众多航天飞行器上。“我们提供了大量高强、高韧、高耐蚀性铝合金材料,其中主要包括铝合金板材、型材、棒材、线材和锻件等制品,主要应用于运载火箭、航天飞船等领域。”王国军介绍,为保证提供的铝合金材料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王国军带领其科研团队针对实际情况,全力克服技术要求高、生产不连续、成本控制压力大等困难,从熔炼铸造到轧制成形,从挤压到锻造,严守质量关,反复试验调整,确保了每一个工艺参数、每一批次产品的质量可靠。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东轻产品涉足的领域上至太空,下至海底,无论军工还是民用,无论国防还是科研,在许多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大项目上都铭刻着东轻的贡献。

  2016年,正式列装的“鲲鹏”运20鹰击长空,2017年助力C919大飞机强势起航,2018年再助“一箭双星”遨游太空,2019年见证海上阅兵驶向深蓝——新时代的东轻用领先全国的装备技术和工艺制造水平,让中国的铝镁加工业的“银色支柱”大放异彩。

  在东轻展览馆,一顶由某超轻超塑铝合金制作的银白色头盔摆放在展台上,记录着东轻为祖国第一次成功载人航天做出的贡献。“‘神舟五号’发射时,杨利伟戴的就是这样的头盔,东轻生产的这种材料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可最大限度减少对宇航员的伤害,还非常轻便。”王国军说。

  “鲲鹏”展翅凝结了东轻人挑战世界科技前沿的意志和决心,“神舟”系列飞船的关键材料洒满了东轻人的辛勤汗水,“嫦娥工程”超大规格铝合金锻环旁免不了东轻工匠日夜奋战的身影,“天舟一号”重点铝合金零部件离不开东轻科研人员的创新和努力。展馆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等200余个奖项诠释着东轻悠远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

  “时至今日,每逢年节,我们都要去老一辈东轻人家中拜年,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们依然关心东轻,也会为我们遇到的难题出谋划策。”王国军说,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专业精神和家国情怀都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行。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制什么。“中国创造”是中国梦,也是我们东轻所有人的梦。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67年风雨兼程,凭借执着的创新热情和老国企代代相传的使命感,东轻载誉无数。这是一条在挑战中不断淬火的道路,也是一条在创新中不断向前的道路。

  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2007年重回央企怀抱,成为中国铝业公司控股子公司和铝加工东北基地;2011年在行业内率先实施厂办大集体改革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后,新时代的东轻,引领行业转型升级,让改革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创新的动力源源不断,让发展的光芒熠熠生辉。


本文由:金年会重型设备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