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专访丨阿拉代表上海观众问了《夺子战争》导演梁山搿些问题
发布时间:2024-10-25 23:26:23

  修复版电视剧《夺子战争》本周在SMG新闻综合频道播出,该剧播出之后,再次受到上海观众的追捧。这部当年收视率38%,如今豆瓣仍保持9.1高分的沪产连续剧,始终牵动着上海观众的心。

  本报在近日邀请多位业内人士对该剧进行点评(点击见报道)和深入采访当年该剧如何创造收视率奇迹(点击见报道)之后,收到了大量观众朋友的留言互动,包括询问该剧的一些时代场景、编剧方式、人物设定以及后续进展等问题,记者梳理下来竟有上百个问题之多。我们通过专访形式,请该剧导演梁山对这些观众希望了解的问题给予回答。

  梁山:这个剧本是有真实事件的原型,源于编剧金勇勤亲眼目睹的事,当然,这里也有很多艺术加工成分。为了搞清事情背后的人物心态,在剧本改编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下生活”(指文艺工作者到人民群众中去体验生活)的工作,采访了很多人,包括当时周围人的感受。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心态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经过采访探寻,力求每个人物心态准确。

  观众:在那个年代,《夺子战争》这样的故事群众基础很大,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剧情的合理性、演绎过程和最终结果,让我们大家都能感受到一种共鸣。

  梁山:我们在1996年拍摄该剧的。马圣楠属于年轻的一代影评人,她们能不能看懂这个剧,包括现在的90后、00后,我不清楚。在当时,剧中人物从美国打一个长途电话过来是非常难的,而现在微信只要手指动一动,信息就过去了,今天的年轻观众能不能理解这些,我不清楚。但当时剧中所有情节的展现都是非常准确的。只要准确,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共鸣。

  观众:这是一部绝佳的时代剧,画面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剧中那些人物的化妆打扮,那些房间布置,那些弄堂街道,是真上海。

  梁山:我也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反馈—— 片子重播的这三天,很多观众朋友对我说,守在电视机边,看这片子很幸福,有一种梦回90年代的感觉。观众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各种生活场景:传呼电话、日盼夜盼的上门安装固定电话,那时候的面包店、那时候的出租车,……有些东西今天似乎已经遗忘了,忽然在电视剧里意外重逢,观众觉得很幸福。说真的,为此我们也很幸福。

  梁山:在今天要重新去拍摄这样的剧,几乎是不可能的。场景搭建、道具重现,这些倒不是最大问题。但从内行的角度看,不会有可能让你去这样做。今天要重新拍摄,难度有点像撕纸。给你一张纸,你可以随便去撕;再给你一张纸,要求跟刚才那张纸撕得一模一样——豁口要一样,起点也一样,裂纹走向也要一样,你知道这有多难!所以,这样的剧本、这样的创作方式,一切都是当时的机缘巧合,只能在那个当时发生。

  梁山:预算150万,制片人最后结算,用掉142万。其实我到今天也不知道演员们拿多少钱,我是个数字白痴。(记者采访了这部剧的制片人金茂先生:当时演员每一集片酬大约两千元左右,主演赵有亮片酬要高一些,而小演员马嘉炜每集片酬大约几百元。)

  观众:建议《夺子战争》上视频平台,比如优酷、爱奇艺、腾讯,因为现在中青年观众已经不看电视。上视频平台的另一个好处,是随时可以打开,方便观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梁导可以反映一下吗?

  梁山:其实观众们反映这个诉求比我更有话语权,因为现在平台听观众的,平台要点击量,他可不听导演的(笑),第二,要看这部剧的版权人(上影)的态度。

  梁山:行内有一种标准,对导演最高的评价就是,“你这部戏每个演员都选得好!”得到这种评价是无上光荣了。所以我们都是冲着这种标准去努力的。角色都是根据人物去找的,并不会考虑演员的流量、颜值、交情等场外原因。那个时候还是“导演中心制”,由导演来选演员!而不是今天的“制片人负责制”。今天制片人是听卖片人的,卖片人是听平台的,平台听观众的,所以说到底演员都是由观众来定。观众是什么人?观众是巨大的不定人群。如果你让全国的观众或全上海的观众来决定谁来演《夺子战争》,将是完全不同的答案。还好,那个时代,由艺术来决定!

  梁山:因为当时刚刚拍完《孽债》才一年,我们跟很多演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些演员用下来,我甚至觉得他可以跨过原来的型演相反的角色,等等。所以包括赵有亮、李家耀、林燕玉、刘昌伟、屠茹英、谭增卫等,都是《孽债》的演员,他们占到了《夺子战争》演员的50%以上。

  每一个演员的寻找都有一段故事。比如白穆老师本身就是大师级的演员,小时候看他都是演《翠岗红旗》、《南征北战》这种经典,他也特别爱护我们青年导演,所以很顺利地请到了白穆老师加入。林燕玉老师扮演的外婆非常棒,她的艺德是今天的青年演员可以膜拜的,没有助理,戏又好,每天台词背得溜熟。又比如刘昌伟老师,在剧中饰演舅舅的角色,演得太出色了,极端松弛极端准确,令人拍案叫绝。我今天再看一遍的时候又笑出了声,他自己加出的一两句台词——上飞机前听说孩子想撒尿,立马来一句“要撒尿?摒一摒,撒到美国去!”活脱脱上海娘舅的感觉。

  扮演多多的小男孩马嘉炜是我们当时做的艰难决定,为了这个演员大家争论得非常激烈。马嘉炜当年才10岁,他的皮是出了名的,拍戏时手不停、脚不停,会出各种状况,有老演员跟我们制片人告状——“你们必须把他换了,不换jinnian金年会官网我可不演了”。马嘉炜当时的这张脸就是我们需要的“camera face”,非常可爱,把弄堂男孩那种野劲儿、顽皮劲儿、可爱劲儿演绎出来了,非常准确。我觉得是完全是得大奖的表演,在中国童星的表现榜里绝对应该有他的位置。后来全剧播出后,老演员对制片人说,“用马嘉炜是对的,我收回以前说的话”。

  观众: 剧中宋光海这个人物怎么看?在剧中宋光海的家庭情况没做介绍,我猜是导演因为各种原因,不方便展开了对吗?

  梁山:宋光海是由已故的上影优秀演员黄达亮老师扮演的。我们不展开( 宋光海的家庭情况)跟编剧的写法有关。在编剧法里面有一个“视角”问题,男主角是这个故事的主视角,在他的视角里宋光海是个客体,远远的存在。而我们的剧不是“上帝视角”,也不是宋光海的视角,我们是用乔书铭的视角来展示这个事件的,这个视角里宋光海和俞雯是远远的,看不太清的。

  观众:我想想俞雯也算善良的,当年还有不少人是出国之后连孩子都不要的,梁导怎么看俞雯这个人物设定?

  梁山:这个世界有各式各样的母亲,有太多好的母亲,但也有的母亲生下孩子就遗弃了。人类是多样性的,所以每一种人都是生活中的存在。俞雯只是“这一个”。俞雯看不上丈夫,但是爱孩子,千方百计要夺到孩子。在她的世界里,她的目的是高于一切的,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

  观众:以前年纪轻,有些情节还没完全看懂,现在看起来滋味很多,五味杂陈。从乔多多角度出发,从今天眼光来看多多爸爸做的选择是对的!多多妈妈所做的也是无奈的选择,但是应该受到道义的惩罚。当儿子知道实情后是无法原谅妈妈的。

  梁山:观众自有看法!我们是创作者,道德的评判都交给观众,我们的使命只是把整个事情展示出来,我们并没有资格去评判剧中每个人的对或者不对。当然,实在要问我们对主人公乔书铭有没有同情,回答,确实是有的。

  观众:我对俞家老夫妻的阴谋和变脸无言以对,梁导怎么看俞家老夫妻人物设定?

  梁山:俞家老夫妻一定觉得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女儿好,自己是护犊情深,自己是对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有理由的,即使是罪犯也如此。我们不做评判,评判权还是交给观众。

  观众:多多至今没有回上海过吗?按照剧情的发展,多多现在在干什么?如果电视剧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话,我觉得现在很有可能乔书铭拿着手机和多多在语音或者视频,不应该是咫尺天涯吧?

  梁山:为什么当年要在这个片子的结尾写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续集《多多归来》”。第一、我们觉得观众看完这个片子会有一些憋屈(好人好像没得到好报),我们想给观众一些希望。再者说,我们也坚信人性,将来有一天多多是会回来的。但多多怎样回来,多多什么时候回来,多多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来,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想瞎编,生活会给出答案。生活的答案往往比编的更精彩。哪怕这答案需要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相信人性的力量。

  第二、在1997年《夺》剧上映之后,我们都在默默盼望那一天——现实生活中的“乔书铭”能和“多多”联系上。如果有了,我们很愿意立刻拍摄。但当时,“多多”一直没有音信,茫茫人海中,“多多”好像真的消失了。

  观众:电视剧结尾说还会拍续集《多多归来》,却目前还没有,这成为不少上海人心中永远的遗憾,《夺子战争》续集会拍摄吗?

  梁山:现在还不好说。当年首播之后,二十多年没让重播,这片子仿佛沉没了一样。当然也就不会有续集的投资和立项。现在距离1997年拍摄都过去24年了,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和SMG影视剧中心倾情发起了《夺子战争》的重播,对我们而言,幸福来得有点突然。如果这次重播的观众反响很好,那拍摄续集有希望;如果观众“不响”,那么续集也无从谈起。

  这部剧,虽然重播只有三天,但很多市民讨论至今。问题太多,而且超出作为记者的认知范畴,我只能请这部剧的导演梁山选择回答。

  梁山使用的片名很有意思,上面写着《夺子战争》96版。确实,只有这个版本的电视剧才是当年真正打动无数观众的《夺子战争》。在采访快结束时,梁山突然停顿了一下,显然,他回忆起那些拍摄的往事。他告诉记者:这个片子有个最重要的“戏眼”——片中那段相声,这是全片非常核心的点,这也是梁山的老师叶明(本剧文学顾问,艺术教育家、上影导演,1959年中国第一部舞剧艺术片《宝莲灯》的导演)出的主意。

  那天,老师把我叫到跟前,“小伙子,你这个剧好像缺个戏眼,我最近倒是给你们想了一个,你们看看行不行”。然后他就跟我讲了“吃到天边盐好”这个相声的构思,我听了,真的是醍醐灌顶,拍案叫绝。到了2021年的今天,电视剧播到最后一集,剧中最后一次出现相声“吃到天边盐好”的时候,很多观众潸然泪下,而此刻我早已泪如泉涌。

  想起亲爱的叶老师。老师已经过世多年,他贡献的这个教科书级别的“戏眼”,何其精妙,只有当导演的人才能明白此中的珍贵。叶老师,我想念您。是您轻轻地一点拨,给了这部剧最大的提升!


本文由:金年会重型设备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