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叶明:深刻认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积极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专访之十三)
发布时间:2024-10-05 23:03:29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始终没能跳出“行业”管理的业态和发展路径,缺乏“产业”思维,更没有将建筑业作为“产业”来管理、规划和发展。近期,本网记者就建筑产业发展现状、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建设等问题,专访了业内著名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并将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叶明,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

  我国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既是实现建筑强国的目标要求,也是适应当前建筑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变化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资源能源约束不断加强、要素成本明显上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已经对我国建筑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国内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都构成了我国未来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背景。本期,我们请叶明秘书长重点谈谈我国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本网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一历史性变革,对我国现代建筑产业而言,将意味着什么?

  叶明:目前,我国建筑产业大而不强、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碎片化、企业核心能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要突破这些发展瓶颈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走出一条以现代建筑产业体系为支撑、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实现由“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转变;以产业链协同高效为目标,实现要素资源合理配置;以与信息化融合为主要途径,实现建造方式根本性变革;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实现绿色建造发展;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注重培养新生代的高素质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总而言之,就是意味着我们建筑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本网记者:发展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促进建筑业由大变强,这是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所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请问您如何解读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叶明:近年来,建筑工业化、互联网+、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建筑信息化管理的提出和发展,对建筑业科技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成为建筑业实现技术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和管理模式变革,带动管理水平提升,加快推动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基于BIM、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等的应用,保证了产业链上各参与方之间在各阶段、各环节的信息渠道的畅通,为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飞跃。客观地讲,目前建筑产业信息化程度还处在初级应用阶段,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信息化才刚刚起步,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其他产业。但是,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只有尽快消除各种信息孤岛,实现企业上下的互联互通,实现内部运营管理的信息共享,才能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才能实现与社会信息的共享,才能跟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步伐。

  本网记者: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建筑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党的十九大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建筑产业正处在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请问您有何高见?

  叶明:建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建筑产业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长期以来,主要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为主,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建筑产业目前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必须摒弃传统粗放的老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通过转型升级推动形成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建造方式,改变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推动建筑产业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高质量发展。

  本网记者: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改革政策密集出台,装配式建筑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持续推动下也已经形成蓬勃的发展态势,请您具体分析一下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叶明: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多方面的,简要概括来说至少有五个方面:

  一是国家深入推进建筑业改革和发展。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17〕19号)颁布,指出了新时代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方向,明确了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是继1984年以来,时隔33年由国务院为建筑业出台的文件,是现阶段建筑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改革、完善工程组织模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建筑市场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筑企业“走出去”等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对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的深入发展创造力良好的环境,使建筑业处于创新发展和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使建筑产业进入了产业现代化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二是城市建设新要求带来发展新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市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水平偏低、发展不均衡、“城市病”普遍存在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城市双修”工程项目投入,生态修复城市的修补内容大多涉及建筑类工程,将形成新的巨大市场,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市场空间。截至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60.6%,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目前尚有较大缺口,城镇化蕴藏巨大发展空间。从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环境,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自2019年起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安排中央补助资金支持。2019年,各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9万个,涉及居民352万户。2020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这些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必将为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生态、新机遇。

  三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广阔市场。“十三五”期间,我国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区的综合优势,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带来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为现代建筑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四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国外市场空间。“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辐射范围涵盖东盟、南亚、西亚、中亚、北非和欧洲,总人口约46亿(约全球2/3),GDP总量达20万亿美元(约全球1/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促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和支持措施更全面、更广泛,伴随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了大批重大项目建设,给建筑业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拓展空间,赋予了现代建筑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动力、新机遇。“一带一路”沿线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正面临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未来几年,“一带一路”沿线铁路、公路、机场和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将优先发展,给国际工程总承包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建筑业企业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面对国际市场的新环境,如何提高产业链水平、提高创新发展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当前建筑产业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五是装配式建筑发展为建筑产业提供新动力。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大企业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试点示范项目遍地开花,技术与标准体系、组织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为装配式建筑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国家之所以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基于:粗放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施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当前人口红利逐渐淡出、绿色环保要求日益提高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装配式建筑是最能体现技术进步与工业化优势的先进生产力代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所以说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造方式的变革是传统建筑业向建筑产业现代化目标建造方式迈进的必由之路,已日益成为促进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方向标。

  本网记者:刚才分析了有利因素,辩证地看,当然还有不利因素,请您也深入剖析一下?希望通过您的分析,让行业尽可能避免或有针对性地克服。

  一是建筑产业发展增速趋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2%,高于我国GDP的平均增速,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建筑市场,平均增速达到美国、日本等国家的2倍以上。显然,这样的高速发展更多受益于国家建设的快速发展,可谓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速度”,但伴随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建筑业发展增速也将趋缓。从国外建筑企业发展历程来看,建筑业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规律。2003年,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9家建筑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如今停留在排行榜上的建筑业企业仅剩下4家;唯一能够连续20年进入世界500强的法国布依格,现如今的排名也下滑到287位。从全国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9年,全国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2519亿元,比上年降低了19.8%,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0.46%,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占比呈双降态势。这种趋势具有潜在的不利因素。

  二是体制机制障碍仍很突出。尽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早已确立,并不断得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仍然处于过渡阶段,其主要表现是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就是解决体制问题,要解决体制问题,就只有靠进一步推进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建筑施工管理体制的变革主要是走了一条从承包经营到项目管理的道路。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建筑市场管理体制改革要缓慢很多,矛盾也相对突出,最明显的是表现在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上。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逐步深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决定性的作用更加显现,建筑市场管理也正逐步趋于规范。但是,仍能明显感觉到,产业要素市场尚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产业结构尚未得到完全优化,资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某种程度上,建筑业的各项改革更多是施工行业的改革,用行业管理思维来改造传统产业。

  三是要素成本上涨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制约建筑产业发展乃至生存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务工人员逐年减少,建筑企业普遍感受到人工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和“招工难”、“用工荒”,而且是一“匠”难求,大量建筑工程因招不到工人,难以保证工期要求。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特别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的显著提升,推高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成本。

  四是传统路径的依赖性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业走过的是一条粗放式“狼性”竞争的道路。这是由一系列历史因素所决定的。“狼性”竞争的积极意义是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是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无情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所采取的市场竞争方式。进入“十三五”时期时,各种资源价格均快速上升,特别是中国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突如其来”地发生了供需关系的显著变化。这些情况充分表明,建筑业依赖低价劳动力资源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向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转轨。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当前转型发展时,传统建造方式和增长方式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技术、利益、观念、体制等各方面都顽固地存在保金年会娱乐平台登录守性和强大的惯性,没有革命的精神,不下极大的力气不足以将运行数十年的中国建筑业的快速列车转向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轨道上来,也不可能实现由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高端访谈 叶明:认清我国建筑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用“产业”思维擘画未来!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金年会重型设备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