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日本安倍政府明显加快了走向军事大国的步伐,也彻底颠覆了战后一路走来的和平主义路线。但与此同时,日本总是高唱“为国际和平作贡献”的陈词滥调。
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决议,以所谓“转让防卫装备三原则”取代原先的“武器出口三原则”,从而为日本成为军火商打开了方便之门。
仅仅3个月后,安倍内阁的动作更大。通过对联合执政的公明党软硬兼施,迫使对方让步,从而在7月1日的内阁会议上,又通过了修改关于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的决议,从而彻底为行使集体自卫权松绑,这实际上宣布了“和平宪法”的“安乐死”。
从前年年底重新上台以来,安倍竭尽全力在中国周边乃至在全球范围内拼凑所谓“对华包围圈”。与此同时,通过夸张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全力为日本军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从去年4月到今年1月随同安倍出访的企业家来看,这一点就洞若观火。
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全球军火生产•服务企业100强 2012》报告,日本的三菱重工、NEC、川崎重工、三菱电机、DNS(NEC和NTT的合资企业)、石川岛播磨重工等6家企业名列其中。
在去年4月下旬至5月上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旬安倍访问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土耳其之行中,共有118家企业的383名高管陪同,其中就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电机和石川岛播磨重工的企业家,另外还有东芝、日立等军工企业的老总。
仅仅20天后,安倍又前往缅甸访问,这次虽然陪同的企业家人数较少(43家117人),但同样有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NEC和东芝、日立。
8月下旬,安倍又访问巴林、科威特和卡塔尔这三个海湾国家,这次有92家企业的210人陪同,三菱重工和日立公司也在其中。
10月底,安倍再度出访土耳其,与上次访问该国仅相隔不到半年。这次陪同的企业家少多了,仅有10家企业35人,但石川岛播磨重工仍名列其中。
今年1月下旬,在安倍出访印度的代表团中,包括来自28家企业的77名企业家,其中仍然包括三菱重工、日立和东芝公司。
显而易见,在上述安倍的出访行程中,除了竭尽全力推销日本的核电设备(因核泄漏导致国内弃核,日本只能开拓海外核电市场)和技术以外,推销军火是一个重要目的。安倍之所以如此乐此不疲地安排企业家随行出访,除了对上述军工企业投桃报李以外,为日本军火开拓国际市场也是一个重要考量。
此前由于受到“武器出口三原则”的束缚,而日本本国的军火市场容量又极为有限,日本军工企业庞大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例如三菱重工的军火产值仅占9%,NEC仅为5%,川崎重工稍高一点,但也就11%。三菱电机和石川岛播磨重工公司也分别仅为3%和5%。如果这些企业的军工产品比重能大幅度提升,那对这些企业和整个日本经济而言,其获益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些军工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向自民党提供捐款,即便在自民党下野期间也同样如此,因为这些企业坚信自民党会卷土重来,也只有自民党执政才可望实现这一目标。仅以2012年为例,当年丰田汽车公司在对自民党的献金中以5140万日元名列榜首,其后是东芝和日立的1400万,三菱重工、三菱电机分别提供了1000万和910万,石川岛播磨重工和川崎重工的献金额也分别达到800万和250万。自民党是在当年年底才夺回政权的,在野期间仍能获得如此献金,上台后就不言自明了。
正由于安倍内阁与军工企业如此配合默契,所以本文开头提及的两项决议通过后,在企业界赢得一片喝彩声。通过为出口军火和行使集体自卫权解禁,安倍的目标是使日本恢复昔日的“列强”地位,在全球拥有以军力为基础的影响力,这就是安倍内阁为国际社会作出的“贡献”。